研讨课“盐类的水解”的教学评析:盐类的水解导课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47-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在泰州市中学化学专委会学术年会上,我们主要围绕有效教学问题展开研讨。江苏省中学化学优秀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省姜堰中学杨晓丽老师上的研讨课,获得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现作如下评析,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电离平衡的理论认识盐类水解的实质;
  掌握盐类水解主要的几种类型,熟悉盐类水解的规律;
  学会书写盐类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熟练掌握用pH试纸测溶液酸碱性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盐类水解的具体实验进行探究和讨论,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
  学会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和表达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严谨求实精神;
  通过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快乐;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盐类水解性质的认识。
  1.1 评析
  课堂目标的三个维度比较准确、科学、细致,操作性好,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便于实施和达成。
  2主要教学过程
  2.1新课引入
  2.1.1实验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实验问题1:将金属镁条伸入到1 mol・L-1的氯化铵溶液中,你会看到什么?请试试看。
  学生实验问题2:难道氯化铵溶液也呈酸性吗,如何检测?
  学生分组实验1:用广泛pH试纸测试氯化铵溶液的pH。
  (学生完成分组实验1,并填写下表1空白部分。表中楷体原为空白,后由学生填写。)
  2.1.2评析
  用实验情景引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能最快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利用实验现象的新颖性,与学生已有知识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为学习主干知识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1.2过渡
  为什么氯化铵溶液呈酸性呢?今天我们要共同解开这个谜!
  出示课题:盐类的水解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①理解什么是盐类的水解?
  ②了解盐类发生水解的条件是什么?
  ③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又是什么?
  2.1.3评析
  以重点解决刚刚产生的三个问题作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研究讨论系列活动一
  2.2.1 问题1
  氯化铵溶液为何呈酸性?
  先让学生写出氯化铵溶液中存在的各种离子,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由于氯化铵自身不能电离产生H+和OH-,纯水电离产生的H+和OH-的数量应该相等,而事实上氯化铵溶液呈酸性说明c(H+)>c(OH-),这种矛盾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呢?让学生猜测其可能性,然后通过动画演示水的电离平衡移动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
  NH4Cl+H2O NH3・H2O+HCl
  NH4++H2O NH3・H2O+H+
  问题2它和酸碱中和反应有关系吗?
  引导学生分析:NH3・H2O+HClNH4Cl+H2O与NH4Cl+H2O NH3・H2O+HCl的关系,可见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过程:
  NH4Cl+H2ONH3・H2O+HCl
  [过渡]由于一个孤立的反应现象往往不能说明问题,它可能存在偶然性,因此不能轻易地下结论,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实验来证实我们发现的问题和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2。在提供的下列盐溶液中,请你先预测还有哪些和NH4Cl溶液一样水解呈酸性,然后再用pH试纸测试其溶液的pH。
  K2SO4, Na2CO3, AlCl3, ZnCl2, NaCl, CH3COONa
  (学生完成分组实验2,并完成下表2空白部分。表中楷体原为空白,后由学生填写。)
  问题3。怎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实验2中溶液呈酸性的反应?
   引导学生模仿的NH4Cl溶液的水解原理书写:
  Al3++3H2OAl(OH)3+3H+
  Zn2++2H2OZn (OH)2+2H+
  问题4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强酸弱碱盐因弱碱阳离子水解而呈酸性。
  问题5上述实验方案有何不足之处?怎样改进?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实验数量还不够多;都是氯化物;溶液浓度没有变化等不足。
  引导学生再设计方案,继续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3。根据各自提出的方案,自选完善实验2,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学生完成小组实验3,并完成下表3空白部分。表中楷体原为空白,后由学生填写。)
  2.2.2评析
  这一系列活动紧紧围绕氯化铵溶液为什么呈酸性展开,既启发学生思维,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规范和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的同时,重视规范学生对反应原理的描述,增加学生运用化学用语的机会以及提高书写技能。最后还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发现新的问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高,体验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结合老师对难点的详细分析,加深了对盐类水解本质的理解。
  2.3 研究讨论系列活动二
  2.3.1引导学生
  根据上述过程得到的结论(强酸弱碱盐因弱碱阳离子水解而呈酸性),通过相反类比迁移的思维方式提出新的假设――强碱弱酸盐会因弱酸根离子水解而呈碱性吗?再对假设进行质疑和研究。
  问题6 强碱弱酸盐会因弱酸根离子水解而呈碱性吗?
  学生分组实验4。请再次从提供的下列盐溶液中找出强碱弱酸盐并用实验验证。
  K2SO4, Na2CO3, AlCl3, NaCl, CH3COONa
  (学生完成小组实验4,并完成下表4空白部分。表中楷体原为空白,后由学生填写。)
  问题7 由上述实验4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强碱弱酸盐因弱酸根离子水解而呈碱性。
  问题8 实验4中溶液呈碱性的反应原理如何表示?
  引导学生模仿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原理,书写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H3COO-+H2OCH3COOH+OH-
  (2)CO32-+H2OHCO3-+OH-(主)
  HCO3-+H2O H2CO3+OH-(次)
  问题9 由前面的分组实验2和4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强碱强酸盐不水解而呈中性。
  2.3.2 评析
  第二系列的活动,是在探讨强酸弱碱盐的基础上,拓展到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和强碱强酸盐溶液的酸碱性,引导学生进行相似联想和实验探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科学探究能力。
  2.4研究讨论系列活动三
  2.4.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活动1 (1)完成下表5(表中楷体和反应式原为空白,后由学生填写)
  (2)根据上表,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律,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成盐物质酸碱性的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成盐物质的酸碱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强的方面决定着矛盾的性质。(如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而强碱弱酸盐溶液则呈碱性,强酸强碱的正盐则呈中性。)
  (3)让学生尝试口诀归纳盐类水解的规律,然后教师总结: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
  谁强显谁性,同强呈中性。
  活动2。归纳书写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注意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引导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1)先找“弱”。
  (2)一般由于水解程度小,水解产物少, 书写时用“”联结反应物和生成物,一般不写“”、“↑”、“↓”,也不把生成物,写成分解产物的形式。如:“NH3・H2O”不写成“NH3+H2O”。
  (3)多元弱酸盐分步水解,但以第一步水解为主,故只写第一步即可。
  (4)一般规律:盐+水 酸+碱,极少数的盐类水解程度比较大可以用“ ”、“↑”、“↓”。
  活动3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归纳盐类水解定义、盐类水解发生条件和盐类水解的本质。引导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条件: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能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3)本质:促进水的电离,是盐类水解的逆过程。
  活动4 练习与反馈。(略)
  2.4.2 评析
  本系列活动是前面活动的升华,提高了探究学习思维的深刻性、系统性和有效性,避免了探而不究!让学生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化学问题,掌握化学规律,深刻地体现了化学的学科价值;让学生归纳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注意点,既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巩固盐类水解反应的特征,更能有效地减少其书写时的失误,提高应试能力;让学生尝试用口诀表示盐类水解的规律,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有利于加深对盐类水解特征和规律的理解,其趣味性和简约性更加有利于记忆和掌握;让学生讨论总结盐类水解的定义、条件和本质,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系统的意义建构,与本课开篇确定的学习目标前后呼应;当堂巩固练习及时反馈了学习效果,至此本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
  2.5研究讨论系列活动四
  2.5.1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内容提出新的生成性问题:对本节课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甲:温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其他条件又是如何影响的?
  学生乙:为何同种类型的盐相同条件下测得的pH值不同?为何水解程度不同?
  学生丙:酸式盐溶液是否都呈酸性?
  学生丁:弱酸弱碱盐溶液水解呈什么性呢?
  学生戊:我们学习盐类水解有何应用呢?
  学生己:怎样用实验说明碳酸钠水解时CO32-+ H2O HCO3-+OH-为主?
  ………
  2.5.2 评析
  这个环节比一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得好!好就好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质疑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展示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美国有效教学原则及能力要求的教学论意义探求[J].上海教育科研. 2006,(5).
  [2]李学书, 谢利民. “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其研究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7B.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盐类 水解 评析 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