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上好语文课【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摘 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到新课标的实施。其中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就使许多语文教师感到棘手。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31-01
  
  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我已思考了很长时间。问问以前教过的学生,看他们对语文课留有什么印象。结果很多学生都说没留下什么印象,只是多认识了几个字。还有的学生表示讨厌语文课,说什么也没有学到。再看看现在所教的学生,他们上课一点激情也没有。老师提一个问题,底下举手的就一两个人。很多学生手拿着笔,嘴张得大大的,就等着记老师的答案。考试考到老师讲到的题目还能会做,换一换花样就找不到门了。尽管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但学生语文成绩总是不理想,也缺乏必备的语文素养。很多老师和学生都疲于应付考试,把考试当做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或许学生考试考得不错,难道这就代表他们已经学好语文了吗?责任在谁?我看大部分在我们教师。语文新课标给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也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传统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读、说、听、写能力,而新课程则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把“人文”提到了重要位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既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中走了极端。
  现在,我们有的老师在语文课上还是舍不得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怕延误“上课的45分钟”,怕考试的“重点”讲不到,更怕学生难以应付的“发言”打破自己预设的“轨道”。如此一来,就扼杀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部分学生越来越麻木、消极、被动和惰性十足。《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的奴隶,而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而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剥掉自己知识权威的面具,不能再越俎代庖,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觉得,语文课堂中,要多给学生倾吐的机会,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定是一堂情真意切的课。我曾听过几位教师的课,发现他们的课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在他们的课堂中自始至终都流淌着浓浓的情感。因此,我也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以情促悟在语文课堂中是多么重要。如果语文课堂上没有情感流淌,那么,语文教学也将成为一潭死水。因为语文本身就是感性的。有了情感的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深刻内涵。那么,如何创设充满情感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不是无情人。在教学中,想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充满激情。教师从进入教室那一刻起,其精神状态就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气氛,并为此节课奠定了感情基调。教师的“情”从何来,当然来自于对教材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批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涛。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才会让文本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桥梁。学生以情悟文,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倡导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木。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科学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失去了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每一种语文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刘国正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仍然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 脱离语文学科特点去搞广泛的“综合性学习”,也是难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样是违背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以获得新知,陶冶情操,发展能力。
  语文教学是个复杂艰苦的过程。语文教学过程也是培养人的过程。我们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也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素质,丰富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学生喜欢语文,迷恋语文,离不开语文。

推荐访问:语文课 教给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