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教学新观念】数学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老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个背景下,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相继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测量与评价的功能混淆。为了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本研究将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应用于体育教学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以人为本,以学为主,注重实效,促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虽然这些评价标准的表述方式和指示体系各有不同,但综观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从中可以感受教学评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这些变化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过去了主要评价老师“教”,向重点评价学生的“学”转变: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数学教学是老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进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和承担者。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不考虑学生为主体的教,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处理“评教”与“评学”的关系问题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了以“评学”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的口号。在“评学”问题上,以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包括参与的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待。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思考、如何发现和获得知识等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评教”问题上,着力于促进老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即使关注老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也应该把评价重点放在老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2.由过去了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形成“双基”和“能力”形成,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恶劣的发展转变: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学能力无疑是数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是数学教学目标中有机联系的整体,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比“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它们是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这四个目标的关系来看,它们都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得以实现。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因此,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改变过于注重“双基”和数学“学科能力”目标的落实倾向,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数学思考,关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的培养与形成。
  3.由过去注重老师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思路清晰有序,板书工整合理的评价,向注重是否有效地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否恰当地设计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转变:将“评学”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势必要对老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进行重新定位,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有序,板书工整合理,虽然是老师的基本素质,但老师的教学能力更多地应该表现出在能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更多地表现在老师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更多地表现在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更多地表现在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更多地表现在能创造性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总之,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老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评价,已经从老师的“教”的能力向学生的“学”的能力方面发展了,有了根本的变化。
  4.由注重老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往往是带领学生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学过程程序化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仅仅是教材的简单呈现,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活动,也是老师事先就设计好的,为了老师的“教”服务的。面对这种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也更多地关注老师的“教法”的选择和应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必然要求老师的角色由重“教”向如何指导学生去“学”转变,由简单地呈现教材内容向创造性使用教材转变。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不缺少的重要条件,它是营造新的数学学习环境、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重要保障。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必然要把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
  
  二、教学新观念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活动”,而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不同水平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中学数学应视为应用数学而不是理论数学,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这里强调的是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对这句话的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有三大动力:一是生活、生产及科学发展的需要;二是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三是数学家的直觉。但三大动力的根本还在于生活、生产及科学发的需要。事实上,基础教育阶段的很多数学知识都有其丰富的现实背景。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下,通过观察、实践、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数学化过程,更好地发挥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是数学活动的实践者和承担者,老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习活动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面,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数学学习活动不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通过学生与教材及老师产生的交互作用,形成双基和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数学活动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无论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从学生那里体现。所以教学中老师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基础知识面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提高数学素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参与学生的讨论,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2.数学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是老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冲突。老师只有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学生的发展,发挥好组织、引导的作用。
  数学教学活动是老师的教学能力、知识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念、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调查数据表明,学生从喜欢某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学科,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发展趋势 新观念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