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以野外营地教育推进学生自理能力的发展]

  摘 要:学生的自理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的中学生大多缺乏独立生活和艰苦生活的磨炼,自理能力较弱。浏河营地通过开展野外营地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理能力的发展:运用不同教育形式,深化了学生的自理意识;挖掘生活教育资源,强化了学生的自理行为;依托营地活动优势,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
  关键词:营地;教育资源;学生;自理能力
  
  学生的自理能力,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育自己、管理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今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和艰苦生活的磨炼,自理能力较弱。从小注重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在开展校外教育的实践当中,浏河营地依托自身优势,开发与利用周边的生活教育资源,以丰富多彩的野外营地活动为教育载 体,使学生增长才干、经受磨炼,促进了其自理能力的有效提高。
  
  一、运用不同教育形式,深化学生的自理意识
  
  1.正面教育,树立生活自理意识
  如果孩子在家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就会潜移默化地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所以,自理习惯的养成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自理意识入手。
  学生来营地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入营教育,养成管理自己、教育自己、照顾自己的好习惯。首先,在思想上,营地要求学生确立自理目标:在生活中,学会照顾自己,会自己洗衣服、叠被子、整理床铺,打开水、扫地,自己洗碗筷和整理餐桌等;在活动中,学会管理自己,遵守纪律,语言行为要文明礼貌,敢于战胜自我,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勇气。
  2.环境渲染,强化生活自理意识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因此,环境的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为创设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我们在营地的宿舍楼走廊、墙壁上布置了学生的绘画、手工作品等,或是名人画像、名家名篇、名人名句、格言等内容,使“每一面墙都说话”,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导学生懂得独立自主、自我管理是一件光荣的事,让他们在思想意识上不断强化生活自理意识。
  3.榜样激励,深化生活自理意识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既渴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又容易受到榜样的激励和影响。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同时,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正面教育和榜样激励为主,对那些在生活上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经常给予表扬,让他们成为示范的榜样。
  
  二、挖掘生活教育资源,强化学生的自理行为
  
  1.加强生活指导,学会正确的自理方法
  当孩子们离开父母,要在营地中度过食宿一起的集体生活时,心里总会涌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然而当集体生活真的开始时,他们都有些束手无策了,被子怎么叠,衣服怎么洗,怎样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等等,都成了问题。怎么办?
  首先,在入营教育中,在给学生明确目标、提出要求时,我们通过播放营地自制的PPT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生活指导。如,教给孩子洗碗筷的基本程序:(1)把脏的碗筷放入清水中;(2)倒入适量的清洁剂;(3)正反有顺序地擦洗;(4)再用清水清洗;(5)用抹布擦干;(6)把碗放入橱柜,把筷子插入筷笼。又如,整理床铺宿舍要做到四个一条线:毛巾一条线、茶杯一条线、鞋子一条线、被子一条线等。
  其次,对每批入营学生营地都会安排一位教师担任学生的主辅导员,一位部队教官担任营地校外辅导员,并对所有辅导员提出:对入住学生要随时具备“三心”,一是爱心,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二是细心,即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生活、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三是耐心,即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要理解、宽容,细致地给予帮助和引导。
  2.结合年龄特征,设计科学的自理方案
  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设计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营地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我们结合年龄特征,通过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不同方式落实自理方案,帮助孩子端正认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如: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每年秋季都要来营开展“丰收之旅”秋季宿泊活动,营地就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寓于易读易记的儿歌中。用餐时,幼儿虽然边吃边掉饭粒,但辅导老师还是坚持让他们自己吃,并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提醒幼儿:“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进餐,而且在说说学学做做中掌握了自理技巧。
  3.开展竞赛活动,养成学生的自理习惯
  为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理习惯,营地组织入营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一是开展学生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如物品摆放、套被叠被、洗晒领巾等;二是开展最佳寝室,最佳餐桌评比活动;三是开展优秀营员评比活动,如环保之星、礼仪之星、自理之星等;四是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竞赛活动,如钓鱼能手、采摘能手、种植能手、养殖能手、野炊能手等,让学生通过竞赛把习得的生活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
  
  三、依托营地活动优势,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
  
  1.活动中体验快乐,锻炼自理能力
   营地野炊区里炊烟袅袅,一派忙碌景象。有的在扇火,有的在添水,有的正围着灶台包馄饨,会包的悉心传授,不会包的虚心请教。原来是孩子们在进行“煮馄饨”活动。它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做了才发现原来包括很多细致复杂的工作。同学们十个一组,不仅要自己搭灶、拾柴、洗碗、洗锅、生火,还得自己包馄饨、煮馄饨、放调料等等。
  在家一向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初次上阵,显得那么手足无措、慌乱不堪。幸好,我们的辅导员老师有条不紊地指导着他们“工作”,第一步干什么,下一步干什么,接下来该干什么……到包馄饨这一环就更有趣了,你会看到从孩子们手中变化出形状各异的馄饨:大的、小的、方的、长的、扁的、美的、丑的,千姿百态,看着自己包的“四不像”馄饨,学生们笑成了一团,欢笑声在野炊区里此起彼伏。当馄饨煮熟了,同学们忙不迭地舀上几个,尝起鲜来,啊,自己包的馄饨味道是如此鲜美。
   2.军训中体验艰辛,提高自理能力
   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生活条件普遍比较优越,“骄”“娇”二气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营地的军训活动则给他们创造了一次磨炼意志的机会,也使他们真正领略到军人的使命和责任。比如,这些平时在家里连被子都不会叠的孩子们来到营地,“豆腐块状”的叠被方法就成了他们学不完的功课。
   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自理习惯,营地对每一批离营的学生,都提出希望――期望他们能把在营地学会的本领应用到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并通过孝敬活动记载卡、家营联系卡等指导学生们在家庭生活中坚持自理行为。大量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回校以后,自主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总之,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靠某一教育机构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心和长期合作。
   作者简介:孙骊:小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少年儿童浏河活动营地行政管理部副部长;徐颖:讲师,教育学博士,上海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员。
   (作者单位 孙骊:上海市少年儿童浏河活动营地行政管理部 徐颖:上海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

推荐访问:营地 自理 野外 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