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经验浅谈]浅谈作文教学

  摘 要: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同时,作文能力也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本文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作文 实践 引导 经验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让学生们最犯难的问题,究其原因则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知不够,对优秀范文借鉴不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语文科目的学习,既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新课改的思想理念,又要适应高考的需要,这就对我们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作文现实存在的问题:
  一、漫无边际,天女散花
  有的学生认为,作文就是随便说、随便写,至于到底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心中却毫无章法。不知从何入手,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竟抛开具体要求,任意挥洒。
  二、非此即彼,东拼西凑
  高考作文为了更大限度地放宽要求,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明确要求文体不限。这一“文体不限”确实使很大一部分学生放开了手脚,但是很多学生对“文体不限”却没有明确的理解,他们认为只要是写出来,凑够字数就是一篇文章。由于对要求的不理解,导致出现了思路不清、文体杂糅、题材狭窄、语言空洞等多种问题,读了之后,感觉一头雾水,不知道作者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其实文章体裁和表达思路的混乱,也就是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半昏迷状态。
  三、井底之蛙,自给自足
  这里所说的“井底之蛙”指学生所写的题材干瘪空洞;“自给自足”指语言的无味,千篇一律。体现在文章里,所举的例子不外乎是中外名家、古今名人,观点也是毫无新颖独到之处,见解更谈不上深刻。
  四、一步到位,不想回炉
  想必很多语文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作文交上来了,老师批改完之后,让一些学生对作文再修改,以求精益求精,或者是让一些不符合作文要求的学生重新拟题再写一篇,但是作文再收上来,发现学生的作文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那么如何才能迅速扭转这样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点着手去抓:
  一、三花聚顶
  针对问题一“形散神也散”的情况,我套用道家一个术语――三花聚顶,就是学生在作文前,对于作文的题材、体裁、中心等方面,内心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要怎么写,要写什么,要怎么去布局谋篇,心中要有一个大致的框架。要知道从哪里切入,根据作文要求,打好腹稿,聚拢中心,按规定进行作文,这样才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量体裁衣
  针对问题二“文体‘四不像’”的情况,我利用平时的教学,主要找一些经典文章,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这是写景抒情散文,都有文眼、有内在的抒情线索来感受特定时代作者的特殊心境;再如《劝学》《师说》《六国论》,这些是古代优秀的议论性散文,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过秦论》《阿房宫赋》,大段的铺陈,卒章显志。通过这些文章我让学生懂得: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各种文体需要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明确每种文体的界限。
  三、融入生活,放眼书海
  针对问题三“视野狭窄”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两个“引导”来克服:
  一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投入到生活中去,丰富个人情感,积累习作素材,习作时才有事可叙,有景可描,有情可抒,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有声有色,有情有景,读起来才会感觉有滋有味。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观察、去体验。
  二是引导学生多阅读。学生视野狭窄,主要表现在阅读量上。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课下,鼓励学生阅读各种书籍。只有多读才能使视野更宽、知识更广,积累的作文素材也更多,写作表达才丰富,才不会使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文章不厌百回改
  针对问题四“一步到位”的情况,在教学中我采取教师批改、学生互改和学生自改的方式来提高作文水平。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下发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文章的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如材料的选择、中心的提炼、语言文字的运用等,从“打腹稿”直到最终完成,都在不断的修改中。而要写成一篇好文章,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由此可见,修改不仅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写好作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以上是我从教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要想使学生在考场上写出优秀的作文,就必须有平时扎实的功底做积淀。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能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那么我们相信,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单位:西藏林芝地区第一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作文 浅谈 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