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情在何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情

  一、细分目标层次,正确定位情感目标      学与教的矛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矛盾。虽说近年来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一线教师不断努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课堂目标、课前教案预设的课堂目标和新课程所倡导的语文教学目标要求之间依然存在着差距。现实状况重视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视不够,努力不够。因此,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导向有所偏离,或有方向,但高度、深度不够。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体现了,却忽视了人文性的体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一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上好有情之课的前提。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以读悟情,以情激情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文章,不论是哪种体裁,首先打动读者的是饱含于文章字里行间的真、善、美。那么在课前收集学生初读课文的最深感受与不解,既可以在学生心中定下文章灵魂的基调,又可以掌握到一些有利于挖掘文章深层蕴味的有效信息。教师何乐而不为?另外,多层次、多形式的读,读思结合,读辩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开启自己的心灵世界,进行关照、思考,达到“移情”的效果。
  2、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情趣,加深学生课堂体验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记金华双龙洞》的过孔隙那一段时,我把两条长凳并排放在讲桌下,让学生躺在上面由别的同学轻拉小心通过,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没有一处不贴着”、“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拾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感觉。
  当然还可以通过开展讨论、小组合作比赛等多样的有效策略,来调动学生的情趣,加深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时要灵活变通,使之服务于教学。
  总之,将自读的意识、民主的思想、思辨的习惯、开放的形式引入课堂,加深学生的体验,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结的上好有情之课、育有情之人的有效途径。
  
  三、课堂教学,于细微处觅真情
  
  老舍说:“别门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要体会这种最美妙的语言,需于细微处着手。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细分课文内容表达方式,读文思情。小学语文所选课文有许多是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的。写人写实的文章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等描写来体会情感。而写景的文章,有道是“一切景物皆情语”,要引导学生多读细思量,品味作者情归何处,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从字数不多的在法庭上看到的父亲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引导学生挖掘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面对反动派毫不动摇的态度。
  2、抓重点词句、段落,斟酌其中意,体会文章形神结合之妙。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让学生自己换“绿”字体会诗意,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明白习作中遣词造句的重要。
  3、从修辞手法中体会情感。除了具体句子所用修辞,全文也会运用修辞。如《咏梅》一课毛主席以梅写革命者的谦逊自处,大公无私的品格。《荔枝》一课末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一句,作者借荔枝寄托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匆匆》一课以拟人手法写时间的飞快流逝。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些修辞的运用,引发思考,讨论交流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4、依托文本,或图文结合,展开丰富的想象。如《灯光》一课中郝副营长看书上插图这一段,可以进行图文结合教学。《匆匆》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写自己经历过的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联想到自己,从中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
  5、由文章中标点符号、不同句式处体会作者要表现的情感。如体会《再见了,亲人》一文中以志愿军的口气直呼话别及反问句的多次应用对朝鲜人民和人民志愿军深厚感情的表现力。再如《穷人》一课在对桑娜的心理描写中,省略号的应用留给我们更多的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想象空间。
  魔鬼出于细节中,神奇也出于细节中。在课堂教学中,从细微处考虑,是我上好、上“厚”有情之课的法宝。
  语文课,是有情感的课,是展现美的课。需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思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使文章真正起到载道、明智、育情的作用。上好语文课,让我们情满课堂,情洒心田,让学生那灵魂的家园变得更加迷人绚烂!

推荐访问:语文课堂 小学 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