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调抑扬顿挫 [教学语调“抑扬顿挫”的技术分析]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语调实际教学需要,通过对120位参赛教师的课堂案例进行质化研究,利用NVIVO软件对课程逐字稿进行分析,粹取出教学语调中6项“抑扬顿挫”的有效技能点,并精选出13位一等奖选手的有代表性样本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阐明了课堂实际应用中的要点和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语调;抑扬顿挫;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27―05
  
  一 研究背景
  
  语言是教师进行知识传递迁移的重要媒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1、2]而教师在讲话时对语音语调的正确把握,可以在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基础之上,对教学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所谓教学语调,即教师在教学中所用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旋律,是语调的变体,也就是教学语调上的“抑扬顿挫”。[3]它包括音高、节奏、重音三个要素,可以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提高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同时昂扬向上的教学语调还能够反映教师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所以说,教学语调的“抑扬顿挫”虽然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唯一因素,却在提高讲授效果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语调的音高由音调和音量两部分组成。音调的变化,主要根据发音需要,通过肌肉力量改变声带状态。音量的大小,主要靠气流支持。语言学界的研究发现,“偏实的中音”是教学语调最佳的音高选择,这样的语调即清晰动听,又不易疲惫。[4]
  节奏一般指语速和停顿这两个方面。教学语速的快慢缓急必须与教学对象、内容、环境和要求相匹配和适应,力争学生字字听到,句句听懂。如面对年龄层次较低的学生时,教师应该选择较为缓慢的语速讲解;如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内容回顾时,教师便可以适当加快语速。就停顿来说有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心理停顿三种。[4]其中有意安排的心理停顿与教学关系最为密切,教师可以利用此教学手段,强调内容重点,表达感情,为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
  当教师需要表露某种思想感情,或表达某种具体语意的时候,就可以用重音来表达。重音常常会配合语境和内容,有对比和强调的含义。教师在强调重点词汇、抒发感情、吸引学生注意力时可以运用。另外重音的凸显都是对比而言的,声音强弱、高低、长短都有其相对性。声音形式的统一和谐是教学语调重音处理的基本要求。
  
  二 研究设计
  
  1 问题提出
  教学基本功大赛是由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办,北京各高校的优秀青年教师参与的每两年一届的权威赛事。第六届基本功大赛共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63所北京高校选送的120名教师参加。这些教师为此次研究贡献了大量优秀样本。
  在对“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高分教师和低分教师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语调上“抑扬顿挫”的运用显著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评委的打分情况。虽然本次比赛中,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吐字清楚,语言流畅,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教学语调的重要性,从而在讲授过程中忽略应用教学语调这项技能,语气平淡,节奏单一,从而影响课堂气氛以及知识内容的传递效果。这也是有些获得最佳教案奖的老师,其讲授并没有得到学生和专家评委认可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抑扬顿挫”的运用技巧,本研究粹取并举例分析了教师需要灵活运用6个技能点,分别是:加快语速陈述、放慢语速、重读关键字、不同语气扮演不同角色、停顿以及降低声音。
  2 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分析对象为“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选手共120人,其中重点分析文科组和理工组一等奖样本13人。同组教师的教学环境均是同一现场、同一批学生和同一批专家,从而有力地控制了教学背景等外部因素。表1为一等奖样本研究清单。
  
  3 方法步骤
  本研究利用质化研究的方法,第一步,利用“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120名选手的课程录像、音频录音、教案及PPT,质化为120篇课程Word逐字稿;第二步,运用质化分析软件NVIVO进行教学语调相关技能点粹取;第三步,重点查找一等奖教师所运用的优秀教学语调技能点,并利用音频软件Cool Edit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图1为技能点粹取过程及软件的运用情况。
  
  
  三 研究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粹取出了教学语调的6项技能点,分别是加快语速陈述、放慢语速、重读关键字、不同语气扮演不同角色、停顿以及降低声音。
  在上述6个技能点当中,“不同语气扮演不同角色”及“降低声音”属于音高的范畴;“放慢语速”、“加快语速陈述”和“停顿”属于节奏的范畴;“重读关键字”属于重音的范畴。可见,上述6项技能点较好地包含了”抑扬顿挫”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说明本研究所选样本优秀,粹取得当。表2为本研究萃取的6项技能点及其定义描述。
  
  下面我们将以部分一等奖选手语调的突出表现为实证,对6项技能点各举一例,通过课程内容逐字稿或讲授录像的声波分析,介绍教学语调“抑扬顿挫”技能点的运用。
  1 加快语速陈述
  教师在配合讲课情绪或讲课内容的时候,会应用加快语速陈述的手段。如表达欢快或紧迫的情绪。另外,有时由于时间限制,在重复上堂课学过的内容的时候,教师也会加快语速来完成简洁的复习。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铁本事件”案例的时候,使用了加快语速陈述的手法。在课堂上,她说了这样一段话:“说铁本啊,首先要从苏南的三个城市,苏州、无锡和常州说起……”(语速开始明显加快)“……我们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啊,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处于同一水平的。那么经过二十年的竞争和发展呢,这个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将这段话分成两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啊,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处于同一水平的。那么经过二十年的竞争和发展呢,这个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第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加快语速部分。其余为第二部分,称作对比语速部分。通过统计得到了如下数据(表3):
  
  通过表3我们可以计算出,加快语速部分同之前的语速相比,每秒钟快出2.86个字,相当于对比语速的191.37%。另外,通过对逐字稿全篇字数的统计之后我们得出,在近20分钟的讲课中,教师的平均语速是4.16字/秒,有意加快的语速比平均语速每秒快1.81个字,相当于平均语速讲述字数的143.30%。
  接下来,我们将对声波进行分析。以11秒为波形取样区域,也就是说加快语速部分与对比语速部分虽然字数和时长不同,但在大小相等的声波分析图取样时间等长。从波形图我们可以看出,相同的时间内,图3比图2波形起伏次数更多,波形块呈锯齿状密集分布,每个波形块往往会对应2至3个字。这说明第二张波形图同第一张相比,讲述频率要高出许多。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在正式讲解案例内容之后语速开始加快,由于她所举的是反面案例,所以在案例开始部分便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增加了紧迫感和事态的严重性。另外,由于该部分属于案例背景的介绍,所以加快语速的做法也节约了时间,使教师将重点放在案例具体过程的讲解和分析中来。可以说这样的安排是经过考量也是比较恰当的。
  2 放慢语速
  放慢语速这一技巧可以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应用:第一,教师强调需要牢记的重点知识;第二,教师解释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紧跟思路细心思考;第三,配合教学内容的语境,如表达沉重、悲痛的思想感情,或者严重的情况。比如依然是为学生讲解“铁本事件”案例,教师再次用到了控制语速的技能。然而这次,它使用了放慢语速的手法。在课堂上,她说了这样一段话:“那么我们说啊,这样一个民营企业,要投资一个上百亿元,占地近万亩的大型钢铁项目是很难得到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的,对吧。那怎么办呢?……拆分。也就是铁本啊,它成立了七家徒有其名的中外合资企业,把这个八百四十万吨的大项目拆分成二十二个小项目。”
  我们还是将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来进行对比分析。放慢语速部分为“那么我们说啊,这样一个民营企业,要投资一个上百亿元,占地近万亩的大型钢铁项目是很难得到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的,对吧。那怎么办呢?……拆分。”其余为对比语速部分。于是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表4):
  
  通过表4中我们可以计算,放慢语速部分同之前的语速相比,每秒钟慢1.55个字,相当于对比语速的68.75%。而且与课堂平均语速相比,放慢语速部分也比普通语速每秒慢0.77个字,仅相当于平均语速讲述字数的81.58%。
  接下来,我们还将对声波进行分析。我们以17秒为波形取样区域,也就是说两段话的取样时间等长。从波形图我们可以看出,相同的时间内,图5与图4相比,波形起伏次数明显减少,尤其是在整段声波前四分之一处,声波多呈长条块状,说明声音圆润连续,尾音较长。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图5有多处声波波形接近直线状,说明这些地方教师没有发出声音,而是持续了或长或短的停顿,这也是语速放慢的重要标志。所以第二张波形同第一张相比,讲述频率要低许多。在这个例子中的放慢语速,一方面,突出了事件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也配合此句中的疑问句“那怎么办呢?”来制造悬念,引人思考。
  
  3 重读关键字
  使用这一技能时,教师有表达出某种语法结构的目的,但更多的是为了凸显对比和进行强调。对关键字的重读会使讲授的语调呈现语势的起伏,这样便不会让学生感觉乏味,昏昏欲睡。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重读”,一定是在对比的前提下体现出来的,无轻亦无重,这也是教学语调“抑扬顿挫”中“抑扬”的一种表现。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重读关键字的技能。在此,我们选取一个突出的例子来进行说明――“Fermentation什么意思,同学们?对,发酵。这个特点是咱们前面的五大要素都不具备的。”如图6。
  
  从声波图6中可以看出,一句话中“对”、“发酵”和“这”这四个字音幅度变化尤其明显,说明在读这四个字的时候,教师为了表示强调而特意抬高了语调,增大了音量,目的是通过声音进行刺激,提醒同学牢记膳食纤维可以发酵的特性。
  4 不同语气扮演不同角色
  这个技能点可以生动有效地讲解案例和故事。控制声音变换语调扮演不同角色,从而表达出人物迥异的情绪及特点,可以让学生快速融入讲述内容当中,加强举例的影响力。在语气变换的同时,配合恰当的手势也同样会使教师的话更容易被理解与关注,产生很强的沟通效果。
  例如,教师为了强调项目管理范围界定的重要性,举小笑话为例。笑话讲解过程中,他模仿被沙漠中被困者解救出的灯神的语调,双手呈作揖状,表演灯神感谢搭救的场景。
  5 停顿
  教师在日常讲课中,一般会在四个地方应用到停顿的技能。首先,是为了强调重点而停顿。这样的停顿会把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最想让大家关注的词汇上去;其次,是为了让课堂更有吸引力而故意“卖关子”,引起学生好奇心;再次,便是在提问后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可以给同学充分思考和判断的时间,以免教师一言堂情况的发生;最后,在一个关键点结束,另一个关键点开始的时候,教师也会稍作停顿用来区分要点。如在讲解领导者规避程序约束的动机时,教师就恰当地运用了停顿。
  “那么现在很多领导者,他往往有规避程序约束的动机,这是为什么呢?……(长停顿,约2.32秒)因为程序的什么,严格、繁琐,……(短停顿,约0.69秒)还有什么,对效率的影响。”我们针对这句话进行了声波分析。如图7所示。
  
  在图7的两处停顿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第一个停顿的时间较长,是在提问之后的等待,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并且有强调重点的作用。第二个停顿较短,目的是在已经提出两个程序特点之后,稍作延迟区分要点。
  6 降低声音
  在讲到关键词句的时候准确恰当地使用放低声音的技能,可以抒发教师的感情,突出所讲内容的基调,而且会吸引学生仔细聆听,甚至感同身受。例如,教师在讲述古希腊爱情故事的最后,发出了“这就是爱情”这样由衷的感叹。“故事的全文是这样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解释了aristophysical之后,给我们讲述的耐人寻味的爱情故事。他说远古时代的人们与我们现今是不同的,那时候人们都有四只胳膊四条腿,是能够自我繁殖的原始动物。他们敢于挑战神的权威。面对这种挑战,神决定惩罚他们。神采取的是一分为二的方式,将他们从中间剖为两截。从此,他们只有两只胳膊两条腿。而被分开的这两部分强烈的渴望复合在一起,这就是爱情。”
  我们可以通过声波来分析一下他最后这句话(图8):
  
  
  
  
  从图8的声波形状可以看出,在讲述故事结尾句“而被分开的这两部分强烈的渴望复合在一起”时,声波振幅高低起伏明显,教师语气激昂。然而在讲到故事所反映的主题“这就是爱情”的时候,声波振幅骤然下降,起伏波动也与之前相比缓和很多。教师声音突然变得轻柔舒缓,音量下降,尾音拖长。这便是针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感情的抒发。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语调“抑扬顿挫”的技能及应用。在音高、节奏、重音三个范畴中,我们分别粹取出不同语气扮演不同角色、降低声音、放慢语速、加快语速陈述、停顿、重读关键字这6项技能点,并分别对各项技能点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时长统计和声波对比可以看到,教师在以上情况下可以恰当准确地使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配合讲授内容,这其中还包括姿态表情的生动配合。美国研究者曾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人在听话后形成的全部感觉=7%的语言+38%的语调+55%的表情。[5]所以说,用语调甚至表情配合讲授,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韵味十足,同时对师生互动有着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由此可见,教学语调不只是“抑扬顿挫”的声音旋律,它己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13-15.
  [2] 孙冬芝.浅探英语教师语言艺术与营造和谐课堂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5):127.
  [3] 周伟珍.浅谈教学语调的特点[J].阅读与鉴赏(教研),2008,(5):5-6.
  [4]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宋楚主.教学语调要有韵味[J].江西教育,2007,(2):32-33.

推荐访问:抑扬顿挫 语调 教学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