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高等师范学院_高等师范学院通识教育的角色与定位

  教师的素质不仅影响教育质量的好坏,也关乎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景。教师不仅应具备教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对教育事业具有热忱与理想,关怀他人、关心社会。高素质的学生来自于高素质的教师,而高素质的教师则仰赖良好的师资培育机构及其所提供的教育内涵。高等师范院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机构,其中通识教育在师范学院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影响师资培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 通识教育内涵辨析
  
  通识教育的英文名称是“general education”,不同学者把它翻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者”。这体现出了通识教育的丰富性与包容性,它在不同时代和情境下表现出其不同的面貌。但也正因为如此,通识教育至今并没有一个广受认同的定义,使其在学校的实施过程中遭遇不少困境。因此,在探讨师范学院通识教育的角色与定位之前,首先应该真正厘清通识教育的内涵。
  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最早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大学为学生提供的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内容,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它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1]。自从帕卡德教授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观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和非功利性的教育,它关注的是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等的和谐发展;其二,就其目的而言,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公民;其三,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教育类型,如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其四,就其形式而言,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组简单的课程而已,它还是一个带有清楚的目标,并且可以采用各种不同方式加以实现。
  上述众多学者对于通识教育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显示出通识教育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综合不同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加以汇整,可将通识教育的内涵界定为:通识教育是使人成为一个“人”的教育过程,它是一种学习如何看待事情、研究学问及学习做人的态度与方法的“全人教育”。
  
  二 高等师范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为了完成培养新型合格教师的使命,高等师范学院应以通识教育为根本教育,教师专业教育应是建立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再深入发展的教育。通识教育在高师院校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影响师资培育能否成功的关键。
  1 通识教育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各门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非常明显,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这种学科之间的整合就要求师范学院的教育模式也要具备综合化的特点。
  如果只是片面强调教师专业教育,会使得师范生知识结构的缺失、不完整。很难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在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掌握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广泛知识,形成正确世界观和教师的基本素养;了解和把握人类文化发展历史,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并具有较强学习迁移能力;在对人类知识框架全面把握基础上,具有解决涉及社会、自然、思维科学综合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要求[2]。师范学院开展通识教育可以满足社会对师范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2 通识教育与高等师范教育目标相适应
  走向21世纪的高等师范教育理念的主题词可概括为:以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为导向,开发人的身心素质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致力于人格完善是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崇高目标[3]。通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并以均衡发展、健全学生人格为根本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所需要的人才,除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术之外,更要有人文素养、人道关怀、进行终身学习、批判思考、能开创自我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包容不同文化的世界观。因此,通识教育与师范学院在教育目的上是相通的,两者同样重视全人的培养,两者都认为一个健全的个体除了在专业领域上有杰出表现,也必须还要有人文素养与优秀品格;对于非专业知识领域还要有所涉猎;并坚持所培育出来的学生兼具创新与批判的思考;了解、认同所生存的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具备包容、多元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就是说,两者在目的上都希望培育出一个有健全身心、兼具专业与通识知识的个体。
  
  三 高等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角色与定位
  
  许多综合性大学在通识教育上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从2000年开始,北京大学开始全面实施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而且从2001年开始,北大还正式启动了“元培计划”,“以举办实验班的方式试行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相结合的大学基础教育和课程学分制”[4];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进入复旦学院的新生不分专业进行一年共同学习,试行“1+3”模式。虽然国内大中专院校都认为通识教育具有较高的重要性,但高等师范学院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与成果却不尽理想,通识教育在其课程结构中的角色不明,定位不清,受重视的程度不如教育专业课程与各系专门课程。
  1 高等师范学院通识教育应具备师范特色
  目前,大多数高等师范学院所开设的通识课程与其他一般性综合大学几乎一致,都是以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公共必修课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评价,易受学校重视,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很难做到实施真正的通识教育。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合格师资的主要教育机构,区别于一般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就在其“师范性”上。师范院校的独特性就必然要求其通识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出“师范性”。所谓“师范性”是指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是师范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特殊性所在,集中反映了教师教育在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凸显“师范性”课程的重要性。例如,增加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的比重;增设一些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通识实践课程等等。
  2 高等师范学院通识教育应融合教师专业教育
  大学是进行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一直存在着争论。作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人们通常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非此即彼,水火不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也接踵而来,例如,专业人才对其他领域知识一无所知,知识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等现象。基于此,许多学者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使学生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思辨的能力,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拥有完善的人格品质。
  美国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曾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作过精辟的阐述:“一个人必须不仅为工作做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作好准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5]。英国教育家怀特海也曾经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问题:“并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给专门知识。”没有纯粹的通识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专业教育,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教师专业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师范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一种形式。师范院校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加以融合,实现在课程设计上的渗透和整合,是师范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最佳途径。
  3 构建高等师范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通识课程的设置存在着门类不全,分类不明确,课程设置过于随意,内容单调、枯燥乏味等问题。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课程设置直接制约着师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为了高等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顺利实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改革通识教育课程,做好课程规划,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准确把握师范学院总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把通识教育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通识教育的实施计划,科学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使之尽可能的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同时还要注意不同领域课程数量之间的比例;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每一类课程中,强化不同领域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养成开阔的视野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1999.
  [2]应若葵.新时期师范院校通识教育探析[J].浙江师范大
   学学报(社科版),2007(1).
  [3]李福灼.创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师范学
   院学报(哲社版),2007(10).
  [4]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6(3).
  [5]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师范学院 定位 角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