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高校

  一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特点      (一)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大于需求速度   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但社会有效需求在短期内增速有限,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有企业近年来引进毕业生的比例逐年下降;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收大量的毕业生;随着科技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用工数量尤其是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例逐步减少;企业减员增效等因素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二)高校毕业生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
  1专业结构不平衡。目前,社会对计算机、通讯、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农学、林学等科类的大学毕业生需求较少。
  2学历结构不平衡。社会需求越来越向重点院校集中,对部分地方院校的需求明显减少。而地方所属的部分院校有的就业率较低。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需求相对平衡,没有特色的专科生就业困难,专科及高职类毕业生整体需求不旺,就业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3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当前,我省高校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未能落实就业单位,并不是说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饱和,无法容纳下这些学生,而是一些毕业生择业期望过高,择业观念存在偏差。近几年,许多被在校大学生看好的单位,特别是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经过前些年的人才补充,人才需求已趋于饱和,大规模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二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及成因分析
  
  (一)影响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人力资源流动性差。以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为主要经济中心,东南沿海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远多于东北部地区。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给每年的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毕业生除通过参加我省高校及人才市场举行的招聘会寻求就业机会外,同样会自主选择前往有就业意向的城市求职,我省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毕业生流动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2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导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随着振兴东北的优惠政策的不断提出,我省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市场经济观念落后、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未见完善、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等。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导致我省劳动力供求不平衡:首先,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富余,进城务工人员增加,但城市劳动力需求的教育层次提高,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就业机会较少;其次,国有企业是我省经济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不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而国有企业就业机会有限;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我省经济主要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且在整个经济中的贡献程度较小,吸纳劳动力不足。
  (二)影响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微观因素分析
  1毕业生就业体制不完善。我省就业市场发育还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较高成本,影响了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单位,这是就业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体现。另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不完善,同样制约了人才的充分流动,大学生落户问题成了大学生就业的障碍。
  2促进就业的政策落实得未见实效。目前,我省出台了“毕业生到边远或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高定一档职务工资,自主创业减免1至3年企业所得税,择业期放宽至3年,毕业生落户限制放开”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但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如绝大多数毕业生不愿到边远或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较少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等。就业政策的落实起不到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的目的,实效不明显。
  3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观念,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习或兼职积累社会经验,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但是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选择以“与岗位相适应的工作经验”为条件,将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拒之门外,尽管毕业生拥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依然找不到愿意用人的单位。
  
  三解决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一)解决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宏观对策
  1放宽政策限制,简化审批程序。对优秀毕业生和特殊人才,只要工作需要,用人单位接收,实行准入制度,随时办理就业手续。对到我省农村基层、艰苦行业、国有中小型企业、紧缺专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优惠政策。研究简化审批程序,改进毕业生就业的审批制度和就业手续环节,改审批为审核备案,改中转为直派。协调配合计划、公安、粮食、教育、社会保障等部门,做好毕业生就业中的相关工作,提供便捷服务。
  2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政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宣传地方和用人单位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行业工作的精神风貌;大力宣传到基层光荣、在基层大有可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在社会上营造出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尽一切可能,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铺平道路。在安置和分配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中,一方面政府要转变用人单位的人才观、选才观,使其公开、公正、公平、客观地选拔和使用人才,合理地引进人才,着眼发展,储备人才。
  3加强与高校的联系沟通,提供全方位服务。政府要帮助高校协调与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的关系,引导高校寻找市场,共同培育、发展、规范市场行为,让高校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确立调整培养目标、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质量,以增强毕业生对市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解决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微观对策
  1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调整专业结构,完善就业指导
  (1)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因素。毕业生能否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毕业生素质的高低,在于毕业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学校必须在学生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力,以质量争市场,以高素质的毕业生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大力调整专业设置。我省高校不少学科与专业设置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老化,学科单一;二是专业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与人才供需机制相脱节;三是没有与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这些状况无疑将导致一些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出现就业难的状况。所以,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律,并根据自身办学实力和社会需求,加快专业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要避免追求大而全、片面追求规模的做法,对社会需求量小、缺乏学校自身特色的专业要少招甚至停招。在教学内容上,要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切实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3)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为毕业生指点迷津。目前,一些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仍然主要是由党政干部或学生处干部兼做,这样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时间上,都显得不够,远滞后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在机构上,尽快建立专门的指导服务机构,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在内容上,要制订毕业生就业法规政策、收集职业需求信息、组织市场招聘、开设职业生涯培训、讲授求职技巧、跟踪市场、调查研究等,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在时间上,要改变过去就业指导仅限于学生毕业阶段才进行的做法,而是要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按照社会的需要,塑造和完善自我,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识。
  2帮助毕业生明确定位,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1)毕业生要认清自己,明确定位。毕业生只有充分的认识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特长,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首先要考虑社会大环境,即毕业生供需总的形势。多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所限,主要流向国家机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大型国有企业,现在这些单位相对需求量已经明显下降,而中小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由于多年来很少引进大学毕业生,自然成为接纳毕业生的主力军。故毕业生应充分考虑这一形势,适当降低择业期望;其次,还要充分考虑自身情况、优势和特长。其中包括自己的学历、专业和所在学校。
  (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应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到艰苦边远地区去锻炼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学生自身也要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要克服从众心理、克服挫折心理、克服虚荣心理、克服攀比心理、克服自卑心理、克服依赖心理。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参与竞争,科学合理定位,确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打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国家干部和非国家干部的界限,要打破地理位置、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等观念的束缚,要从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着重考虑是否能发挥个人能力。这样,就一定能够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
  
  参 考 文 献
  [1]蒲建平.关于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的研究[J].黑龙江省高教研究,2005(7).
  [2]周凤生.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7).
  [3]陶书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推荐访问:黑龙江省 高校毕业生 就业形势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