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教学调查报告_谈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滋养

  奇妙多姿的世界,因为有了人类而更加丰富绚丽,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而形成的。正是由于这种个性,创造力才有了源泉,如果所有人的思想感情都毫无二致,还谈什么发展与创造?
  作文教学的灵魂正是这种源于个性的创造。鲜明的个性于作文教学,就如同马良手中的神笔,有了它,学生就能说真话,说自己的心里话,进而写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强的文章来;同时,它也能有效地克服作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胡编滥造、无病呻吟、人云亦云一类的弊病。
  培养个性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作文教学是滋养个性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师指导学生把写作的客观对象转化为写作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来观察、认知、分析、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其客观性的一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学生的情感、思想、审美等主观因素,即个性因素。
  由此看来,作文教学与个性滋养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作文教学若能切实解决好个性滋养问题,那么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以为,教师要从三个方面付诸努力。
  一、改变教学思想
  我曾有这样一次值得深思和反省的作文教学经历。
  那是高三复习阶段,我给学生出了个《窗前小景》的作文题,让他们综合运用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写一篇能反映某一季节特征的片断作文。命题时,我预想得很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这生活空间的差异就如同世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再加上每个人观察角度、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因此,同学们笔下的“窗前小景”肯定是小桥流水,桃红柳绿――精彩纷呈而又各具特色。然而,一翻阅作文,我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78篇作文中,描写春雨、夏田、秋水、冬雪的竟有62篇,约占总数的79.5%,其剪裁和构思是如此的相似,为赋新词瞎编乱造、雕琢有痕的作文更是不在这个比例之下。
  揣摩狐疑,找来部分学生座谈,问他们写作时的心理和思维过程,学生的回答既让人吃惊,又令人深思。他们说:“我们拿到作文题,首先并没有想到我或他人的窗前究竟有些什么;在繁杂无序的景色中,哪些景色最值得一写,从什么角度去透视效果最佳;为了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在修辞上应注意些什么;还有,我描写这些自然或社会之景,目的何在,文章中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的结合点应选在哪里……我们感到的只是文题太刁怪,窗前景色太平淡乏味,自己实在无话可说。”学生的发言是发自肺腑的。没有话写又不能不写,怎么办?编。由于这种编缺乏生活基础和艺术匠心,自然就东拼西凑,难免有雕琢之痕了。
  针对这种现状,在冷静的分析与思考后,我决定改变以前作文指导只注重审题和写作技巧的片面做法。在布置学生重写《窗前小景》一文时,我将训练过程分解为三步。
  (一)关注生活。要求学生课后选择几个不同的观察点(家庭或学校的窗子均可),仔细观察窗前的景致,善于运用比较的眼光,努力发现各种景色的独特之美。
  (二)交流讨论。安排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重点是描述自己的独到发现和独特感受;讨论时,则将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如何剪裁和艺术加工上。
  (三)构思成文。要写出“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个性鲜明的文章,除了要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外,还要引导学生精心构思,学会巧设感悟、美化语言等硬功。
  没想到,这一分步训练的方法还真有效。第二次交上来的78篇作文,从内容到形式,绝大部分同学的审美个性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示,其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二、积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热情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的文章,其“源头”应在现实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天书,更是一本内容广博的大百科全书,那里有情,有理;有阳光鲜花,也有阴霾荆棘;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当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中走进开放的新时代,走进风云变幻的世界时;当学生跨上素质教育的轻骑,胸怀着“济苍生”、“平天下”的大志,从泥泞的路上爬起来,从搁浅的小舟上游上岸,从陡峭的崖壁攀上峰顶时,可以想象得到,那时站在教育者面前的,都是一些个性鲜明的男子汉或巾帼英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了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体验和思考,自然不愁学生写不出理想的文章。
  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人生的热情和主动性,途径是多方面的。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要学生练就一双捕捉美的慧眼,写观察日记,写随笔、杂感、评论等传统教学方法仍是很适用、很有生命力的。“全国十杰教师”、吉林毓文中学的赵谦翔通过《东方时空》这个电视节目的窗口,将学生的视线从封闭的课堂、校园引向了广阔的社会。关于大众话题、社会热点和生活中有争议的现象,不妨组织学生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去讨论讨论,评说评说,争辩争辩,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都会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品诗,品文,品有字之书的美味”,让学生在不带定势和目的的心灵自由中,读一些文史哲,读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也是开拓学生视野,引发他们关注、思考社会与人生的重要手段。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读书、评书活动,可以使学生品尝到获取知识的愉悦,潜移默化地提高欣赏品位,为个性的形成、确立提供丰富而充足的营养。
  需要强调的是,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师生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时,鲜明个性和完善人格的确立,也不是短期速成的事,它就像匠人手中的镔铁一样,要打成宝刀,必须经过长期的淬火和锤打。为此,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中解放出来,就成了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否则,我们的这些努力就只能是一阵风或一场雨。
  三、为学生的自由创造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关注社会、人生,滋养个性,那仅仅是解决了写作的“活水”问题,学生要将“活水”流注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精神家园,还需要有宽阔通畅的“沟渠”;倘若“沟渠”积满枯枝败叶,或者太狭窄单一,那么,即使再充沛的“活水”也成不了一泓鲜活的清泉。下面的现象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警惕和重视。
  当前,有不少老师特别愿意讲写作知识,乐此不疲,越讲越细:“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开头结尾的多少种方法,各种文体的常规结构模式,等等。与此同时,各类《作文大全》、《写作技巧》之类的“宝典”也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古人云:“文无定法。”一代文豪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写,我说不出来,那些素有定评的作品中,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连古人都知道、鲁迅都承认自己说不明白的事,我们却在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岂非咄咄怪事?更有甚者,将《景物描写辞典》、《人物肖像描写辞典》之类的书搬入课堂,让学生写文章时照搬引用,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尤为不妥。试想,硬让学生用“那一个”来套“这一个”,其结果怎能不是千篇一律,怎能不是为赋新词、雕琢有痕?这情景,就如同让今人穿戴着古人的衣帽,说着满口的之乎者也一样滑稽可笑。
  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微讽,并非是说文体知识、写作技巧不需要给学生讲,而是强调要注意讲的时机和方法。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出发,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作品思想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去适当点评文章的写作特点,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孤立于整部作品之外的枝节和教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借用学生生活体悟和文学熏陶的两翼,把情感培养与灵性启迪作为作文指导目标的两条主线,少加给学生一些框框条条,多给他们一些放逐心灵的空间;少教给学生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多鼓励他们抒写自己的真情和实感。只有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才会真正地滋养起来,才会在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终极目的,语文教学“思想性”和“工具性”的地位才会牢牢确立,坚不可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滋养主体的个性,张扬个性的大旗,是一项跨世纪的、充满创造性的浩大工程,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想一想目前作文教学的尴尬处境,想一想渡尽劫波后的自由世界,我们就会由衷地说:这种艰辛的探索,值得。

推荐访问:滋养 中学生 作文教学 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