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通法】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摘 要: 结合历年高考试题,作者把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解答步骤概括为四步法:审设问、明取舍,读问题、定信息,获信息、精处理,构要点、组答案。   关键词: 高考历史主观题 解题步骤 四步法
  
  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历史主观题基本上都是材料解析题,适当掌握历史主观题的解题技巧,对于提高得分率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历年高考试题,我把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解答步骤概括为四步法。
  一、审设问、明取舍
  1.先仔细审清设问,获取有关“问题信息”。
  设问都是针对材料设计的,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材料的内涵,体现命题者的意图。认真阅读分析设问,并借助设问的启发揣摩材料的脉络方向,可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解答的针对性。
  2.审设问中的作答方式。
  首先,要注意界定思考范围的提示语,因为材料题题量较大,所以在设问中一般有“据材料几”的要求。其次,要注意是否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如需要,答题时要回归书本,拓展思维,补充认识。再次,要注意是否要求引用原文,特别是古文题,如没有特别说明,要用白话文表达意思。最后,要注意对解题能力的要求,设问角度一般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推进。从逻辑关系上要求考生在解答前面设问时便要完整把握材料,进而结合所学知识推动结论的“水到渠成”。
  3.审设问后附的分值。
  高考卷每一设问所附的分值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给分的方向,也提醒考生答题时注意层次性和组织答案的详略程度,更有助于考生检验是否完整把握多段信息。
  4.审设问的内涵。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规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要求,若细心审读设问,很容易把握正确的答题思路。细心审读设问,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摸清命题者的命题角度和要求,从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效率和准确地捕捉材料的信息重点作好铺垫。另外,设问间的关系也有玄机,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每一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
  二、读材料、定信息
  1.带着设问读懂、读透材料。
  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了解大意,就是把握材料的大致意思。同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精读,注意材料里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信息。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最好用铅笔,以便过后用橡皮擦掉)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存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各段材料的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所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等。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要点都到材料中去找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出答案,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2.细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我们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一过程也就是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在获取了“有效信息”以后,我们还必须将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实与客观历史的真实、材料反映的观点主张和历史发展规律与唯物史观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作者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等,从而判断材料中所反映的史实的真伪,观点主张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有悖于历史发展规律,等等。
  三、获信息、精处理
  “材料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试题中常见的提问有:真实目的、本质含义、有何特点、有何关系、有何危害、有何影响、有何教训、分析原因、说明理由、阐明意义、怎样评价、作何结论、谈谈认识等。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和唯物史观,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里的“结合”,是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即以课本知识为历史背景或依托,通过再现课本知识回答,但必须依据材料,不能照搬原文。
  四、构要点、组答案
  组织答案是解题的落脚点,无论是再现知识还是考查能力,最终都是通过文字表达体现出来。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几个原则。
  1.解答好第一个问题是关键。
  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解析题要设若干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作指导,要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理解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考虑,杜绝过激或片面的认识。
  3.答题要言简意赅,实现“三化”。
  准确把握命题者意图,紧扣中心,揭示历史本质规律。纵然材料多,设问新,命题者也是一道题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考查,所以回答时要紧扣这一中心,并揭示其中的历史本质。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表述准确、文字简练,切忌长篇大论。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先列提纲后下笔。答案组织一定要做到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4.认真检查。
  题目答完后,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仔细认真的检查,检查一下答题是否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1]冯一下.高考历史命题改革3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3]高考历史命题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历史教学问题,2003,(5).
  [4]解读“文科综合”模式下的高考历史.试题研究,2004,(33).
  [5]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推荐访问:高考 解题 主观题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