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的深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摘 要: 情境教学法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情境的设置要遵循生活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兴趣性原则。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情境的背景、内容和美,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最大效应。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教学情境 设置原则 深挖掘
  
  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思想品德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深入人心。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活起来了,让课堂活起来了。在教学中,我也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整堂课塞满了教学情境,教师与学生疲于应付,每个教学情境都是“蜻蜓点水”、“浅尝则止”,总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种教学情境的堆砌,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审美的疲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且难以达成教学目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教学情境的科学选择和深入挖掘入手,做到物尽其用、一物多用。
  一、教学情境的设置原则
  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一堂课不可能运用上所有的情境,只能是根据授课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情境。设置教学情境,应遵循如下原则。
  1.生活性原则。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在内容上已经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构建起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新的课程模块。因此,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做到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创设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或氛围,营造一个个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这些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实现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回到生活中,让他们用所学去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他们去过一种有道德的、遵纪守法的社会生活,从而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
  2.主体性原则。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理念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反对过去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权威控制,反对把学生仅看作是接受和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要以“人”为目的,坚持主体性原则,即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与意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考、展示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引导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所作判断的基本理由,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不同的观点,从而理解知识,培养能力,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
  3.实践性原则。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实践性。它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实践性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积极活动和亲身体验,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的主体性。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才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4.兴趣性原则。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拥有了某种兴趣,就会主动、自觉、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若所设情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习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教学将很难开展下去。
  二、教学情境的深挖掘
  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情境可以分为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直接情境是具体的、直观的情境,如录像、幻灯片、图片资料、具体的实物、漫画要、科学故事、历史典故等。间接情境则是根据现实创造出来的,它可以是虚构的情境。如何让教学情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应呢?应该从教学情境的背景、内容、美等方面进行深挖掘。
  1.情境背景的深挖掘。背景是对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的说明。“如果不交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个事件的意义就不会完整的表达”。(麦尔文・曼切尔)事实上,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不能向学生交代清楚教学情境的背景,学生的理解及认知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直接情境的运用,如果不交代清楚其发生的背景,就会造成学生对情境的曲解,从而影响到教学目的的实现,甚至会适得其反。
  如在“改革开放”这一教学内容中,我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如果不交代邓小平同志说这句话的背景,学生就会产生很简单、很直接的错误想法:“只要国家的经济能发展,不用管他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啊!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成功就可以!”这是多么大的曲解呀,这会给学生的思想发展产生多么大的错误导向呀。所以,教学情境的背景是不可不呈现的。这个教学情境的背景是: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中央三届七中全会全体代表时说:“生产关系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接着他说了一句俗语:“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样,背景清晰了,情境的内容也就明确了:“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情境内容的深挖掘。在背景挖掘的基础上,教学情境的内容挖掘也颇见教师功底。内容挖掘好了,不仅能将此情境在教学中“一用到底”,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宽容他人”这一教学内容中,我就只用了课本上的一个情境材料,即“六尺巷”的典故:“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我是这样挖掘这一情境的:一是通过对这一美丽典故的解读,引导学生明确了“宽容的含义,即宽容指的是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他人。”二是通过对张英谦让、宽容的高尚品德的解读,引导学生明确了“宽容是美德的重要内容,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三是通过设置问题:“如果张英仗势欺人,结果会怎样呢?”引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明白了“生活中需要宽容”的道理。四是通过对典故的再解读,让学生讨论:“张英宽容他人,换来了什么?”从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了“宽容的好处和作用,即善于宽容,利人利已”。通过对“六尺巷”典故的深挖掘,很好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了宽容他人的思想感情。
  3.情境美的深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是无处不在的,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当作审美客体。如,“鲁迅先生三改志愿”蕴含着高尚的爱国主义美德,“程门立雪”蕴含着尊师重教的美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对坚强意志的一首完美赞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本身就是一幅唯美的艺术画,“鸟�”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科学的美……我们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情境大都应该是美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就应善于挖掘情境中的美育因素,包括:人性美、艺术美、自然美和科学美,并把美传递给学生,植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美中求真、求善,在美中健康、快乐成长。

推荐访问:深挖 情境 思想品德 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