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是异化劳动的恶果_异化劳动

  摘 要: 导致知识分子过劳死的科研、写作等脑力劳动,实际上已不再是知识分子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确证,而是其本质力量的异化,即人的异化。对于知识分子个体而言,要避免过劳死悲剧,固然有赖于各种客观环境的改善,但更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主观努力。
  关键词: 知识分子 “过劳死” 人的异化
  
  多年前著名学者蒋筑英猝然离世,留下了“英年早逝”的一片叹息,“过劳死”这个概念由此在国人心中植下。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情况似乎越来越糟,相继因“过劳死”过世的人,不管是事业成绩斐然的王选和陈逸飞们,还是血汗工厂里倒下的工友们,无一不令人震惊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人才蓝皮书》研究指出,近几年,在我国部分城市尤其是各项事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过劳死”问题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最新调查显示,70%人游走在“过劳死”的边缘。据估算,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猝死,劳累、生活不规律、开夜车、高度紧张是最大诱因。从行业看,企业家、新闻工作者、教师都是“过劳人群”。我国目前法定职业病目录有10大类115种,由卫生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但“过劳死”不在其中。
  “过劳死”一词最早源于日本,出现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它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属于社会医学范畴。日本学者对“过劳死”的定义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根据这个定义,“过劳死”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者承担过重的劳动负担;二是这种负担引起了循环器官急性障碍;三是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导致了劳动者死亡结果的发生。
  对知识分子“过劳死”悲剧的思考不得不谈人的异化问题,这一问题首先是由马克思发现并提出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写道:“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产生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这是马克思对人的异化情形所作的概括而生动的描述。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把异化作为核心范畴,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释。异化的内涵可理解为层层递进的四个方面:第一,工人同他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由于是雇佣劳动,工人辛辛苦苦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不仅不属于自己,反而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他相对抗。第二,工人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劳动本应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把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体现在劳动产品上,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和幸福。然而由于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懂得按美的规律来创造。而异化劳动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消失,创造力和审美感受消失,变得像动物一样生存,丧失了他的类本质。第四,人同人相异化。人不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而且同他人相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所产生的疏离感、孤独感变成了一种社会病症。
  人的异化也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而所谓人的本质力量,根据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论述,可以理解为:将人与非生物和其他生物区别开来的人所特有的属性与潜能。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认识与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将人的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使其获得某种形式的确证,但如果对象化的结果是使人的某些本质力量得到过度的确证,那么它就不再是合理合度的确证,超出了确证所以为确证的质的规定性,成为一种失败的确证,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成为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艺术家所反复探讨的核心问题和表现主题。马克思这里所讨论的人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具体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这样一种文化现象: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科技理性与对物质的占有欲,最终成为一种为人所不能控制的外在力量,对人的主体地位与精神世界产生挤压、束缚和钳制,导致人性的扭曲,使人变成非人,本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的东西,却成了控制人的自主性的异己力量,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
  如果不纠缠于马克思提出并讨论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问题的特定背景和具体考察对象,而取其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的核心内涵,我们就可以说,只要人的行为成为其某种本质力量的过度确证,使这种本质力量蜕变为人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其行为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表现。因此,当各种主客观因素使知识分子面对科研、写作等脑力工作时,丧失理智与思考,变成毫无节制、永无尽头的科研、写作等脑力工作的毫不抵抗与反抗的奴隶与沉默的羔羊的时候,那本来是他们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的科研、写作等,也就变成了挤压、束缚和钳制他们的主体地位与精神世界,首先是作为人的一切存在基础的肉体的异己力量,成为他们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他们的科研成果与艺术作品也许是美的,可他们自己却变成畸形,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野蛮的劳动,并且变成了机器,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是充满智慧的,可从人的诗意地栖居的角度看,他们却显得极其愚钝痴呆。
  由此可见,知识分子的“过劳死”问题,不仅是知识分子的生命长度问题,而且是知识分子的生命质量问题。而长度的增加有赖于质量的提高,因为任何形式的人的异化都不是人的正常生存状态,都有违背健全人性的自由发展,最终必然由生存的质量影响到生存的长度(寿命)。马克思在《手稿》中还谈道,人的感觉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但只有真正属于人的感觉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为了与人的本质与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作为感知、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本质之基础的人的感觉,也应该尽可能地得到丰富性的发展;感觉的这种尽可能的丰富性发展,只有在可以培养人的丰富性的感觉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中,才能逐渐完成。因此,为了使自己的工作与生存状态真正成为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而不是异化(失败的确证),知识分子应该尽量避免过度发展自己的某种单一感觉(我在此将其理解为人的感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能力,下同),比如科研、写作诸感觉能力,而应该在着重发展科研、写作诸感觉(能力)的同时,发展别的方面的感觉(能力),因为任何形式的异化都是人的某种感觉(能力)的过度发展的结果。而且,一种感觉(能力)的异化发展,必然导致对别的感觉(能力)的排挤与压抑,使它们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这样单向度的人,其本质力量的丰富性自然不能得到充分的确证,也就不是个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沦为某种机器式的存在物,其生存与生命的质量无疑是很低的。减少乃至杜绝知识分子“过劳死”悲剧的发生,当然要从该悲剧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两方面来着手,但客观原因显然不是一下子能得到根本消除的,因此,对于知识分子个体而言,最切实可行的策略,莫如从主观方面来尽量避免“过劳死”的悲剧降临到自己头上。一方面要学会善待自己,在追求事业的征途上,多给自己点耐心与时间,另一方面要增强健康意识,注意保健并经常进行适当的锻炼。在可能的情况下,培养与发展一两种非专业方面的爱好,以使人性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过哲峰.蒋筑英的悲剧还在重演[DB/OL].http//www.省略 2004-04-19.

推荐访问:异化 恶果 劳动 过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