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冠 [《银冠》中价值观冲突的文化语境分析]

  摘 要: 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创作思想深受犹太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的影响,同时创作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在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马拉默德的中篇小说《银冠》予以思考,分析蕴藏于文中的冲突――价值观冲突,并依此为线索,来挖掘探讨贯穿该小说的深厚的犹太文化内涵,也使读者进一步认识这个民族。
  关键词: 《银冠》 价值观冲突 文化语境 英译
  
  1.引言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美国犹太作家群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从犹太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汲取营养来创造他的人物和情景,作品中充斥着许多源自《旧约》、犹太神话的引喻,比如在《银冠》中,犹太教士利夫希茨用纯银加祈祷制作的一顶银冠,就有深厚的犹太文化内涵,它出现在《希伯来经典》、《箴言书》、《希伯来神秘哲学》里,《犹太经文》的圣卷就经常受到银冠的保护。他擅长描述矛盾处境和矛盾心理,他的相互冲突的文化视野使他能创造出在常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世界,有一种魔幻般的力量。
  社会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知及社会心理等反映和决定某一语言系统的所有内容。“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则来自于文化语境”(胡壮麟)。历史和《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基础,成为作家创作的灵感和材料;反之,文学又是历史和《圣经》这类宗教意义作品的反映,特别揭示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涵。
  “怀疑”这个主题贯穿《银冠》始终,并通过小说的情节设置、小说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表现出来。年青教师艾伯特为救病重的父亲,向利夫希茨教士购买银冠,但又怀疑对方是在用催眠术欺骗他,最后开始诅咒父亲,结果他的父亲一个小时后就闭眼断了气。马拉默德没有指明教士能否用银冠创造奇迹,也没透露老甘斯的死是源于巧合还是源于儿子的怀疑?我在此也不准备过多探讨,而是围绕该主题,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冲突。
  2.价值观冲突的文化语境分析
  通过研读《银冠》,不难发现蕴藏小说之中最大的冲突在于价值观冲突。首先表现在年青教师艾伯特和犹太教士利夫希茨之间,对犹太传统的信仰、对本民族传统的保持和遵循上存在冲突。利夫希茨代表的是老一辈的犹太移民,他虔诚地信仰上帝,是传统的信徒,之所以虔诚,小说中有多次铺垫,比如他的书:“a thick small volume with faded purple covers...”比如他谈到自己的女儿:“She is not perfect,though God who made her in His image is Himself perfection.”等。相比较而言,艾伯特受本地文化的影响很深,对传统的犹太信仰已经很淡。他是年轻一代的犹太移民,其犹太移民身份在文中被给予了暗示:“Albert recognized Yiddish and Hebrew but read in English:Heal the Sick Save the Dying.Make a Silver Crown.”他的犹太身份同时可以从其行为举止中推断中,正如当代犹太宗教理论家亚伯拉罕・约叔阿・海斯契尔所说:“犹太人被要求去采取行为的飞跃,而不是思想的飞跃。”世俗和神圣其实是一回事,最为一般的举止言谈,也足以证明其信仰是否忠诚。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在其作品中几乎处处都在考察和关注着他们笔下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犹太人的宗教习俗,大到宗教仪式,小到举手投足,无所不包。比如说,犹太人讲究“节食”和“节欲”,马拉默德在小说开头这样介绍:“A female colleague,an English teacher he had slept with once,a girl who was visibly aging...”暗示Albert在私生活方面的放纵,不符合犹太人传统的宗教习俗,是对信仰的不忠诚,即背叛。艾伯特为了救治病重的父亲,万般无奈之举才想到试试信仰疗法,他实则对此持很强的怀疑态度,且看马拉默德对他和教士初次接触的描述:“‘How can we be strangers if we both believe in God’?But Albert made no argument.”
  代表传统的和反传统的自然总是对立的,因而产生冲突。他们对犹太文化的信仰态度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冲突,也反映了马拉默德创作本篇小说时候的美国社会文化冲突的现状。当时,宗教的世俗化已成了风靡全球、势不可挡的趋势。宗教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传统宗教象征不再是工业社会的内聚力量了,现代经验科学的世界观已经逐渐替代了神秘的宗教世界观。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的时代,是一个世界祛除巫魅的时代……”诚然,犹太教在强大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势力的冲击下,在宗教世界化势力的瓦解下,在美国的遭遇极为尴尬,不仅面临美国精神文明的挑战,而且受到物质文明的困扰。关于当代美国犹太人在“文化移入”和“同化”方面的倾向,美国犹太作家在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小说就集中探讨过“美国犹太”问题,即犹太人美国化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犹太裔作家都专注于犹太题材,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坚决捍卫犹太文化传统,一直用意第绪语写作。
  马拉默德当然也是维护犹太文化传统的,他创作《银冠》的目的,是宣扬人们忠诚信仰上帝。小说中,艾伯特为他的信仰背叛付出代价,这在《圣经》文化中有也原型。上帝作为人类的缔造者,有着无上的权威,作为天父,他十分专断地为人类设定了生活的方式,他希望他的孩子依照他的思想和意愿生存下去,这也是他权威的体现,然而人类的祖先――上帝这位天父的第一代子辈,亚当和夏娃,在撒旦的引导下进行了人类的第一次反叛。艾伯特为自己信仰的背叛付出惨重的代价,他的父亲在他念咒一小时之后断了气。
  价值观冲突的另一个方面,表现为宏观上科学和神学的对立。为了治老甘斯的病,医生动用了各种疗法,都不奏效:“Different doctors said different things,held different theories.There was talk of an exploratory operation but they thought it might kill him.”艾伯特是理性主义的强烈支持者,虽然无奈之下尝试用精神疗法,但他在教士面前却坚持自己的看法:“My cast of mind is naturally empiric and objective――you might say non-mystical.I’m suspicious of faith healing but I’ve come here,frankly,because I want to do anything possible to help my father recover his former health.”但现代的理性主义的治疗,均不可行。这里不妨运用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神学理论来剖析《银冠》,斯宾诺莎认为,人类不应该把人的理性与上帝的神性割裂开来,因为二者是互相统一的,“心灵的最高的善是对神的知识,心灵的最高的德行是认识神”。 美国犹太教中人士摩迪凯・M・开普兰在1934年出版的《作为一种文明的犹太教》一书中认为,“犹太教面临着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挑战,这两股思潮正在逐渐舍弃圣堂,背叛犹太教……”艾伯特割裂了科学与神学之间统一的关系,坚持他对神学对信仰疗法的怀疑,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3.结语
  马拉默德作为一个犹太作家,不仅仅在于他的犹太血统,更多地在于他对犹太传统文化及宗教文化表现出的敏感性。在小说《银冠》中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意识,自觉不自觉地联接和运用了核心意义的犹太文化要素(民族的客民身份、价值观念等)。尽管马拉默德没有指明教士能否用银冠加祈祷创造奇迹,治愈艾伯特父亲的病;但艾伯特深深的怀疑态度及他的诅咒,使得奇迹没有发生,而且他父亲最终死去了。在小说中,马拉默德采用了一些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使其作品更富有象征意义,更引人入胜:“银冠是上帝的恩赐,你把钱拿出来打银冠,把银冠献给上帝,上帝把健康还给你父亲。”他成功地将犹太人的超然的感觉融入对现实的如实表现之中,将犹太人文化传统、习俗及思维方式、心理定势等揉入他的作品之中,宣扬人们要忠诚信仰上帝。
  
  参考文献:
  [1]蔡玉辉.文学导论选读,2000.
  [2]傅勇.犹太人的困境与自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
  [3]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4]赵海燕.犹太人的文化内涵.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6.

推荐访问:银冠 语境 价值观 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