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只快乐的兔子|兔子

  摘 要: 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学生和老师的集合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时刻都在进行着。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更是归宿。因此,我们必须冲破屏障,和学生一起体验快乐;回归生命,陪学生一起寻找共鸣;寻找契机,跟学生一起探索改变。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 室外课 教学反思
  
  一、案例背景
  五年制高职英语课上到第三年,给人的感觉就是已经爬了四分之三的山,好累。走进课堂,仿佛置身于一望无垠的沙漠,宁静无比。有人打瞌睡,有人玩手机,但所有人都默契地不去破坏这个无声画面。这是一种令人心痛的默契,水到渠成,却又无可奈何。这种默契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更不是我所期待的,所以,我迫切地想要改变这一切。一直以来,我积极地思考着、探索着,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熟悉的英文歌曲“Rabbit”。于是我浏览网页,搜索与之相关的一些资料,在众多可供选择的内容中,“兔子舞”让我眼睛一亮。
  二、案例描述
  一切似乎都很突然。上课铃声响起前,我推门而入,没有带任何课本,只提了一台录音机,用最高的音量播放了这首英文歌曲。打断学生们的议论,我大声地说:“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室外课。大家都到操场上跳兔子舞去!”“Yeah!”浑身是劲的学生们飞速到操场上集中。在讲解歌词的同时,我还进行了相应的分解动作的示范。大家歌唱得挺好,但跳舞时却无法放开,甚至有点惨不忍睹,可能是大家还没有掌握动作要领的缘故。于是,我挑选了几名平时活泼开朗的学生率先领舞,效果依然不理想。大家似乎有些灰心了,高涨的热情也消退了许多,有的开始想放弃了。从教近十年,我从未在学生的面前唱过歌,更没跳过舞。看着这一切,着急的我一狠心,决定豁出去了,“大家在原地跟着我练练基本动作,熟悉后再完整地跳一遍!”“哦!老师要跳舞喽!欢迎哦!”在热烈的掌声中,我开始了自己的生平“第一跳”。“Left,left,Right,right,Go,Turn around,Go!Go!Go!”一遍下来,我早已面红耳赤,大汗淋漓;几遍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笨拙,事实上,感觉良好起来。“苏洁,来!接到我的后面来,咱们一起跳!”“No problem!”这个快乐的女孩立即飞到我身后……就这样,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最终,所有的人都加入了这条长龙。大家唱呀,跳呀,笑呀,叫呀,这一刻,所有的不开心都飞到了九霄云外。这一刻,大家尽情享受着每一分每一秒……原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棒的。
  下课铃声响起,大家意犹未尽,都期盼着下一次英语室外课的到来。在接下来的室内英语课上,大家明显认真了许多。就连平时一些玩手机、看小说、睡觉的学生都尝试着记起了笔记,也许是因为他们不想在下次学习英文歌舞时困难重重。无论怎样,这是一节让我终身难忘的英语课,我和所有的学生都百分百地投入了进去。我和学生都快乐着对方的快乐,幸福着对方的幸福。这真是一种难以言语的幸福。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
  严格来说,这不能算是一节标准的英语室外课,而是一节室外活动课。但正是这么一节“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英语课,着实让我感受、感悟到了很多。我将我的感触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冲破屏障,和学生一起体验快乐。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回头看看我们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绝大多数都属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教师的“一言堂”,再加上流于形式的一些操练。这样的英语教学根本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对学生而言,学习毫无“兴趣”、“快乐”可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个体的生命为出发点,应与活生生的人与事打交道,重视情感、体验与领悟”。一方面,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有自己童心未泯的一面,处于高职阶段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没有升学的高压,没有短期就业的忧虑,更具备玩转童心的时间与条件。他们把很多时间都花在了“玩”上。另一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我们总是习惯于正面说教:“你们要好好学习呀,否则怎么能对得起自己和父母呢?”“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可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类似的话我没少说,我说得嫌烦,学生们听得嫌腻,最重要的是效果甚微。而我们对于如何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问题却思考得很少。在这节英语课之后,在体验了快乐之后,我和我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收获。在诸多的收获中,对于我自身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突破了自我屏障,在我的学生面前完成了自己的“第一跳”。我一直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我的学生,发生了。相信很多学生是因为受到了我这个“榜样”的鼓舞,才纷纷冲破自己的屏障,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只要敞开心扉,只要冲破屏障,每一个人就都可以体验快乐,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不仅具有即时的影响,更具有延时的影响,乃至终身的影响。学生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领会了老师的用心,体会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品尝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二)回归生命,陪学生一起寻找共鸣。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其实就是一种“无人”的教育。学生们大都压抑着自己的个性,沿着父母或教师为自己指引的道路前行,他们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生命“异化”的现象:“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计划和进度,每个学生只能在‘轨道’上运行。课堂是严肃的,鲜活的生命被固化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井井有条的秩序之中,标准化的考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当代社会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让教育回归生命。通过这节英语室外课,我和我的学生都对英语课堂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都看到了“痛苦减轻”的希望。所作所为想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或者获得一定的成效,就一定要触碰对方的情感,触及对方的心灵,走进对方的生命。
  实践表明,当“一个学生受到他人诚心诚意的尊重时,他在内心产生一种自我尊严感,他会千方百计地表现出不使对方失望的行为,表现出与受到这种尊重相称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师生之间的“共鸣区”,并以此为基础,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共同打造出“和谐”的课堂。我任教班级曾经有这么一个男生,帅气挺拔,但活泼爱动。他在我的课上,从来不听,因为听不懂,从来不搞乱,因为不说话。他坐在最后一排,手里时常摆弄着一个篮球;没有篮球时,他就徒手做出投篮的动作。为了他,也为了类似的男生,我特别选择了一位他们都极为崇拜的NBA篮球巨星所喜爱的歌曲,在课堂上进行了教授。难度虽然很大,但成效更大。从此,我成为了这个男生的好友。最后一次毕业考,他的英语考了71分,这是他人生中的最高分,毕业已经四年了,他每学期都会回来看望我。因为,我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个“共鸣区”。
  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每一位教师所对应着的远非一名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地探寻我们与更多学生、乃至每一位学生间的共鸣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及对真理的崇尚和对美好的向往,靠的是人格的魅力和互动的心灵以及不息的激情和至诚的精神,而这一切都与权力无关”。有了心灵的沟通,有了感情的认可,才能有发自内心而见之于外的自觉行动。
  (三)寻找契机,跟学生一起探索改变。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六大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六个方面涉及教育观念、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模式等全方位的改革。把握住了这一切,我们就拥有了探索、改变的方向与目标。
  在一节高职三年级女生班的英语课上,我正在讲解着自己精心备过的课,可是女生们却似乎没什么兴趣,有的居然照起了镜子,化起了妆。一气之下,我停止了讲解,给她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全班分成8个小组,开始自由讨论,在下一节课上表演出课文中的这个故事,而我将给出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分的一部分。怀着私心,我要求每位成员都必须有角色,可故事中只有三个角色,每个小组却有四至五名成员。女生们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她们增加了很多很好的新角色、旁白,如值班经理,其他顾客,其他服务员;分组表演,一组比一组精彩;道具准备,一组比一组逼真。我给每一组都评定了高分。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如果一开始我就以这种思路备课,如果,我每一次备课真的能够有所改变和创新,那么,还会有学生在我的课上化妆吗?
  改革,其实质就是一种改变,而改变,是从“心”开始的。对教师来说,教师应该用“心”去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活动;对学生来说,学生应该用“心”去感受:感受教师,感受教材,感受教法,感受活动。而这二者的结合就是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只有促进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人的心灵深处的东西只能依靠个人主动去改变,人的思想只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是人的心灵的外在表现”。因此,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们会形成“知”的过程,进而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催发行为,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们的改变会有反复,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不断地寻找下一个契机,努力引导学生改变,帮助他们逐渐减少反复的次数,直至不再反复。
  
  参考文献:
  [1]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6.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4]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一只 兔子 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