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 当代台湾原住民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岛内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原住民政治意识觉醒,在政治上获得瞩目的原住民,也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宠。这一时期原住民史学研究中,传统研究方式仍是主流,但在新的政治和学术背景下,一些不同的特质也开始呈现出来了。
  一、传统原住民史研究
  当代原住民史的研究内容很广泛,如汉番关系史、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史、迁移史等,仍以传统的研究方式为主,原住民文献最为丰富的清代及日治时代,是原住民史很重要的两个研究方向。乔健、黄应贵等是当前比较活跃的一批原住民研究者。
  原住民研究属于当前学术热点,在台湾博硕论文系统中粗略检索,即可显示相关论文多篇,如《清代台湾汉语文献原住民记述研究》、《番头家:清代台湾族群政治与熟番地权》、《清代平埔族与汉人土地转移关系之研究》、《晚清台湾开山“抚番”政策(1874―1895)》、《清代台湾中部平埔族迁移埔里拓垦之研究》、《清代台湾中部汉番关系之研究》、《族群关系与乡村台湾――一个清代台湾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国家、区域与族群――台湾后山奇莱地区原住民族群历史变迁之研究(1874―1945)》;《日治时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年)》等。
  从上面列举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原住民族史研究有自己的特点,如以“原住民”的统称展开论述,或沿袭“熟番”、“生番”、“番”等历史文献中的传统称谓,对传统史料中特定历史时期的原住民展开研究。
  二.单一原住民史研究
  随着原住民正名运动的开展,目前经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认定的原住民族已达14个:阿美族、排湾族、泰雅族、布农族、鲁凯族、卑南族、邹族、赛夏族、达悟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赛德克族。因此,除了对原住民整体历史的研究之外,单一民族史的研究文献也纷纷出现,原住民研究出现了越来越细化的趋势。
  1998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持“台湾原住民史”修撰计划,计划将台湾原住民各族群之族源传说、历史活动、对外关系等文献数据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归纳、分析,工程浩繁,至今共出版台湾原住民史、史前篇、语言篇、雅美族史篇、卑南族史篇、泰雅族篇、都市原住民史篇、邵族史篇、赛夏族史篇、政策篇、排湾族史篇、平埔族史篇(北部)、平埔族史篇(中部)、阿美族史篇13部。
  当然,单一族群史研究,尤其是对一些历史上并未命名过的族群的研究,在史料的利用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研究方向上可能会较多注重近代出现的原住民人类学、民族学史料,出现了人类学、民族学与史学互动的趋势。
  平埔、卑南等十四个原住民族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对于这种无文字的简单社会,仅依靠梳理其它文字的文献,难以建立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意象,借助和依靠田野调查、考古等人类学的手段和成果,来丰富历史研究的素材是非常必要的。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手段已经是原住民史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台湾文献会在原住民族史编纂前,就曾聘请五位专任研究助理,协助修纂人员,从事田野调查、口述历史、资料搜集、记录整理、资料建档等工作。田调小组将采集的资料编印成原住民史料汇编,陆续出版。①
  三、原住民族史研究的新力量
  随着80年代后期台湾原住民权利运动兴起,一些学者开始对原住民历史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并出现了一批原住民籍的作者和研究成果。
  对原住民史研究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他者书写”这个问题上。这种研究方式下的原住民族历史,如开发史、汉蕃关系史等,尚需要原住民族经历、记忆、感受之历史与之相补充。但严格而言,我们仍缺少以这些原住民及其后裔为主体和目的所撰写的族群史作品。换言之,我们今日所阅读的“原住民史”,并非真正的“土著历史”,而只是主流学术及支配族群的“异己论述”。②
  一批原住民出身的学者,提出“我族写我史”的口号,参与了一系列原住民族史的撰写工作。王雅萍曾就台湾文献会主持修撰的10本民族史编纂者的背景情况进行研究,17位作者中,出身原住民的共有7位,占到作者群的41%。但是除了《排湾族史篇》由童春发独立完成外,其它仍为“原汉合作撰写模式”。③
  就目前所见的若干篇原住民作者笔下的学位论文来看,他们的研究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史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对部族的历史研究,较多地呈现出民族学、社会学、田野调查的面目,对当代原住民的生活状况、学校教育等内容有较多的调查和记录。张金生、胡惠敏等原住民作者本身都出自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硕士班。
  可贵的是,虽然“我族写我史”的观念已经得到认同,并对原住民族史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然而学界并未因此停止对它的持续观察和检视。谭昌国就认为,原住民作者并不因其身份天然获取本民族历史书写的特权地位,作者族籍的区别,也并不能成为书写历史真实与否的判定标准:“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首先正视作者们的学术性格,以及这些作品的学术价值。”④
  排湾族是原住民我族写我史的代表,谭昌国对出自排湾族作者之手的五部民族史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在肯定其重建排湾族历史主体性的努力的同时,也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他指出:“蔡光慧(《排湾原住民部落社会的建立与族群关系(1630―1894)》)为了呈现排湾族的历史主体性,以‘重建传统’的方式,建构出排湾族原初的、未和荷兰人接触前的文化与社会概况。但如果我们仔细检视他据以重建传统的材料,是以日本殖民时期日本学者所书写的文献为主。这使我们不得不提出方法论上的质疑。这些材料本身难道没有时间性和历史性吗?”⑤
  原住民作者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并非没有疑虑。“究竟研究自己族群文化是否会是一个好的研究?”⑥太鲁族作者胡惠敏发出了疑问。她在文中也提到了Edmund Leach对异族文化研究的优势的论述:“我藉此来让自己省思,所谓主位研究者可能遇见的盲点与缺失,也让自己渐渐清楚研究的目的。”⑦《新化:一个排湾族部落的历史》作者张金生“正是排湾族人,所研究的场域正好是排湾族的村落,在研究过程中虽有很多方便之处,但没法排除场中人的特殊关系来扮演好研究者的身份……在撰稿的过程中,强调民族史观,期许以达‘无我’之目标,去做诚实表达的记录”。⑧
  看来原住民学者试图构建原初民族主体历史的努力,还面对很多的挑战。这其中有理论视角带来的问题,也有一些客观的因素。童春发先生曾无奈地写道:“历史告诉我们排湾族文化整体性的存在或史实,然而目前的状况已经是片段的记忆、有限的陈述、不完整的资料和后继无力的研究。身为排湾族的研究者,感慨万千。”(2001:298)⑨这种实际的困难,不唯排湾族独有,恐怕是所有原住民族史的研究者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王雅萍.台湾原住民族史的研究回顾:7.http://www4.nccu.edu.tw/ezkm11/ezcatfiles/cust/download/attach/6/Ac94102.pdf.
  ②谭昌国.历史书写、主体性与权力.对“排湾人写排湾族历史”的观察与反思.台大文史哲学报,2003,(59):68.
  ③《泰雅族史篇》,瓦历斯・诺干,泰雅族。《雅美族史篇》,董森永,雅美族。《阿美族史篇》,廖守臣,泰雅族;吴明义,阿美族。《邹族史篇》,浦忠成、汪明辉,邹族。《排湾族史篇》,童春发,排湾族。
  ④谭昌国.历史书写、主体性与权力:对“排湾人写排湾族历史”的观察与反思.台大文史哲学报,2003,(59):82.
  ⑤同上:83.
  ⑥胡惠敏.书写自己部落的历史:布拉旦的过去、现在、未来.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硕士班学位论文,2005.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sh/detail_result.jsp.
  ⑦同上.
  ⑧张金生.新化:一个排湾族部落的历史.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硕士班学位论文,2002.
  ⑨谭昌国.历史书写、主体性与权力:对“排湾人写排湾族历史”的观察与反思.台大文史哲学报,2003,(59):72.

推荐访问:原住民 台湾 当代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