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构式 语义_双及物构式的语义研究

  摘 要: 本文在Goldberg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转喻理论指引下,通过思辨的方法对英汉语中进入双及物构式的动词和论元进行研究,发现转喻对双及物构式的语义构建和语义解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双及物构式 语义 转喻
  
  引言
  
  Goldberg(1995)认为,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form-
  meaning correspondences),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参见陆俭明,2004)。用公式可以概括为:C=W1+W2+W3+...+构式义(C表示构式,W表示组成构式的词语)。构式范围比较广,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词、合成词、习语、共变条件构式(the more...the more...)、双及物构式、被动式等。本文旨在用转喻理论对双及物构式的语义构建和解读进行分析。
  
  一、相关方面研究
  
  在近十年来,对双及物构式的研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且成果颇为丰硕。国外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有Green(1974),Goldberg(1995)等。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马庆株(1983)、张伯江(1999)、徐盛桓(2001)、陆俭明(2002)、钟守满、李芬(2004)、石毓智(2004)、程琪龙(2004)、张建理(2006)、熊学亮(2007)、严辰松(2007)等。
  主要研究贡献可以粗略地概括为几点:
  (一)对双及物构式本身的研究。如Goldberg(1995)研究发现,双及物构式表示一个非常具体的语义结构:一个自愿的施事和一个自愿的接受者之间的成功转移,这也就是被中外学者一致公认的双及物的原型义;Goldberg(1995)、徐盛桓(2001)、刘国辉(2007)都指出不论能进入双及物构式的动词怎么变化,构式中的传递语义都是强制性的,都是构式本身赋予句子的,只是强度有梯度变化。
  (二)关于进入双及物构式动词的分类。如马庆株(1983)将进入双宾语结构的动词分为:给予类、取得类、准予取类、表称类、结果类、原因类、时机类、交换类、使动类、处所类、度量类、动量类、时量类、第一宾语为虚指宾语(逛他两天北京城)共14类(参见张伯江,1999);张建理(2006)根据Goldberg的描述,对可进入该构式的动词大致归为九种:给予动词、瞬时弹射动词、发送动词、连续致使定向性伴随移动动词、许诺性给予动词、传讯动词、传讯工具动词、原创动词、获得动词。
  (三)关于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对比研究。如石毓智(2004)将英汉能进入双及物构式的动词进行比较后发现,英语为右向动词,而汉语既可以为左向动词,也可以为右向动词,甚至还可以是左右向动词(如:借);张建理(2006)发现,英汉语双宾语句中均存在给予义构式,但汉语双宾语句中除了存在给予义构式外,还存在取得义构式,这与石毓智的研究结果在本质上不谋而合。
  (四)关于双及物构式中的认知机制研究。如Goldberg(1995)认为,双及物构式中隐喻的存在,使得我们看到自愿性限制在源域中没有违背,而自愿性却没有被映射到目标域中;严辰松(2007)认为,进入“双及物”结构表达“给予”意义的动词,有许多原来只是表述“给予”事件的一个部分/分事件,转喻的机制使它们能够以分事件的身份代表“给予”事件的整体;钟守满、李芬(2004)运用距离象似性、客体移动方向和意象图式的分析方法,对二十七个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进行了语义认知结构分析。
  
  二、理论参考
  
  转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用以丰富语言的手段,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Ungerer & Schimid,2001:114)。语言中的转喻反映出人们的思维特征: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型中进行的映射,用一个事物替代另外一个事物,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外一个范畴,使后一个事物或范畴得到突出,转喻强调得是一个“转“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喻”出一个隐藏的范畴。转喻涉及思维中一种“接近”和“凸显”的关系,Ungerer & Schimid(2001:116)列出了九种转喻涉及的接近关系:(1)部分替代整体(part for whole),如all hands on deck,船上的船员/水手工作时候最忙碌的就是手,因此用最凸显的身体部位hand来替代水手;(2)整体替代部分(whole for part),如to fill up the car,我们说加油,实际上是在车的油箱装满油;(3)容器替代内容(container for content),如:I’ll have a glass.这样的表达并不是要说明我有一个杯子,而是要凸显杯子里的东西,比如水、饮料等;(4)材料替代实物(material for object),如a glass,an iron,杯子的材料是玻璃,熨斗是用铁做成的;(5)制造商替代产品(producer for product),如buy a Ford,买福特这个商标实际上购买的是福特生产的汽车;(6)地方名称替代学校(place for institution),如talks between Washington and Moscow,这种表达并不是说两个人坐飞机从华盛顿到莫斯科,一直在谈话,而是说这两个人的谈话主题从华盛顿大学一直变化到莫斯科大学;(7)地方名称替代事件(place for event),如Watergate changed our politics,水门转指水门事件;(8)受制品替代控制者(controlled for controller),如the buses are on strike,表达了公交车司机在进行罢工;(9)原因替代
  结果(cause for effect),如his native tongue is German,tongue(舌头)发出声音的结果就是语言。
  
  三、双及物构式中的转喻
  
  要准确把握双及物结构的意义,除了掌握该结构动词和各论元的意义之外,我们还必须明确该构式本身的意义。根据前人研究,我们得知,双及物的构式义是施事有意识地动作,动作是一种传递行为,接受者也是自愿的。
  (一)转喻解释施事“有生性和自愿性”。
  下列一些句子从表面上看不能满足“施事是有生的、自愿的”这一要求,但是通过人们的转喻思维,人们很自然就创造了这些句子,并且在理解上也没有任何困难。
  1.The medicine brought him relief.
  2.The rain delayed us some time.
  3.The music lent the party a festive air.
  4.这种药缓解了他的病痛。
  5.这场雨耽误了我们一段时间。
  6.音乐给派对(增加了)一种节日的气氛。
  如果这里的“药”、“雨”和“音乐”这三种事物(具体或抽象)没有被“有生命的”的事物所接触过的迹象,那么上述句子根本就不能接受。如果不服“药”,药的存在和他就无关系,更别提能缓解他的病痛;如果没有淋到“雨”,下不下雨和我们就毫无瓜葛,我们的宝贵时间更不会因为下雨而耽搁;如果“音乐”没有被人听的,参加派对的人又怎会感到节日的气氛呢?
  转喻涉及的第九种接近关系(见第二节):原因替代结果。原因和结果是一对非常密切的“朋友”,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药”、“雨”和“音乐”是三种原因,自然条件下,它们所引起的结果分别是“药效作用在当事人身上”、“雨使得当事人无法继续手头的事”和“音乐使当事人感到非常开心”。“药”、“雨”和“音乐”本身是无生命的,但是这三种事物一旦和“生命”的因素挂钩,就能进入双及物构式中,产生意义,也就是说,这些句子中隐藏的“有生物体”经过“无生物体”的转指才被激活,得到凸显。
  (二)转喻解释动词“给予义”。
  大多进入双及物构式的动词和give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give延伸出去的一种方式,或者只是该动作过程中的某一环节。
  1.Joe painted Sally a picture.
  2.He bought me a car.
  3.My boss promised me a promotion.
  4.乔给萨莉画了一张像。
  5.他买给我一辆车。
  6.我的老板承诺给我升职。
  我们说“画给”“买给”和“承诺给”这三个动作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是纵向的、历时的角度,“画给”包括买画笔、颜料等,到找模特、选作画地点,到真正作画的过程,到完成画,最后到把作品送给别人;另外一种是横向的、共时的角度,“画给”可以包括作画的方式(站着画)、作画的结果(画得惟妙惟肖或画得一塌糊涂)、作画的原因(赠送)等。“买给”和“承诺给”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分析,下文不再赘述。进入“双及物”结构表达“给予”意义的动词,有许多原来只是表述“给予”事件的一个部分,是转喻的作用使它们能够以部分代替整体。一般情况下,我们仅把“print”“buy”“promise”看成是三个动作。但这些动作表述的分事件必定与“给予”有某种联系,如给予的前因、后果、方式、途径、目的等。这些分事件与整个事件关系密切,是转喻的机制使它们能够以分事件的身份代表“给予”事件的整体,表述它们的动词也就获得了“转移”义(严辰松,2007)。
  (三)转喻解释接受者“有生性和资源性”。
  接受者往往为第一宾语,双及物构式对该成分的限制是有生、自愿的、而且通常情况下,接受后的结果就是领有了受事。
  1.He sent Chicago a letter.
  2.We gave the car a wash.
  3.She gave the door a white coat.
  4.他寄给芝加哥一封信。
  5.我们把车洗了一遍。
  6.她给墙刷了一层白外套。
  根据转喻涉及第二种的接近关系:整体替代部分(whole for part),“芝加哥”、“车”和“墙”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我们无法做到给整个芝加哥写信,也无法做到给整辆车清洗(这里整辆车包括车外部、内部、发动机、刹车等),更无法把整堵墙(这里的整堵墙包括墙面、里面的砖头、水泥等)刷白。这些整体的概念实际上转指其中的部分,我们只能给住在芝加哥的某个人写信,清洗车的外部或内部部分地方,把墙面刷白。但是车和墙都是无生的,我们如何解释呢?
  我们认为,车子本身不知道自己脏了,需要清洗,墙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旧了黑了,需要刷新刷白,根据转喻涉及第八种的接近关系:受制品替代控制者(controlled for controller),无生命的东西可以替代控制它的生命体。这里车子和墙并没有转指某个人,而是转指了人对车子和墙的感觉,人的主观判断。车子接受了清洗,变干净了,和墙接受了粉刷,变白了,实际上都是人主观上的一种领有,到底洗了还是没洗,刷白了还是不白,因人而异。
  (四)转喻解释受事“具体性和客观性”。
  最后一个要讨论的成分是受事,对受事的限制比较少,但是我们一般还是认为是具体的、客观上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1.He taught us English.
  2.We wish him good luck.
  3.He denied me any help.
  4.他教过我们英语。
  5.我们祝福他好运。
  6.他拒绝给我任何帮助。
  “教英语”是老师把英语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祝福别人”是将一些美好的、让人听起来舒服的话传递给别人,“拒绝帮助别人”实际上拒绝的是别人求你帮忙的请求。“英语”“好运”和“帮助”分别转指英语知识(包括听、说、读、写、译等),美好的、让人听起来舒服的话,和别人求助的请求。
  
  四、结语
  
  双及物是一个数目极其庞大、内容非常复杂的构式,我们必须从千头万绪中理出一些规则,以方便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者使用。从本文看来,转喻思维对双及物构式的意义构建和解读至关重要。相信通过后期不断的研究,我们会对双及物有更透彻的了解。
  
  参考文献:
  [1]Adele E.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Green,Georgia,Semantics and Syntactic Regularity[M].Bloomingt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4.
  [3]Ungerer,F.&Schi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程琪龙.双宾结构及其相关概念网络[J].外国语,2004,(3).
  [5]刘国辉.构式语法的“构式”之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
  [6]陆俭明.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J].中国语文,2002,(4).
  [7]石毓智.汉英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
  [8]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熊学亮.英汉语双宾构式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
  [10]徐盛桓.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11]严辰松.“给予”双及物结构中的转喻[J].外语学刊,2007,(2).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3]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3).
  [14]张建理.英汉双宾语句认知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6,(6).
  [15]钟守满,李芬.VNN构块式中的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认知解释[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推荐访问:及物 语义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