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框架下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主题解读_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

  摘 要: 《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是海勒的代表作,更是后现代主义文学“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解读”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题内容,意在帮助读者掌握好后现代主义框架下文学作品的品读方式方法,理顺阅读思路,全局把握小说脉络。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 主题解读
  
  一、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兴起与二战后西方国家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结构主义(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兴盛密切相关。在文学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创作有其独特的哲学依据、创作规律和艺术特征:是一种把思维推向荒唐逻辑的文学游戏,以本体论为主旨,直接表现为虚无主义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带有反文化、反文学、反艺术的性质;在艺术特征上,美国伊哈布・哈桑将后现代主义文学领域的特征概括为11个,即: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性、无我、卑琐、反讽、种类混杂、狂欢、参与、构成主义、内在性(师彦灵,2000);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刘象愚教授在其文《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基本特征》中又进一步将后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试验和话语游戏。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根据自己二战期间在某空军部队服役的经历所作,在该小说中,作者成功运用了多元性的创作手法,使艺术的表现特征与小说的主题内容达到了完美结合,开创了“黑色幽默”的先河,该长篇小说在美国文坛一直广为流传,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作。
  
  二、主题解读
  
  后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主题具有不确定性。《第二十二条军规》表面上看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反战小说,实则并没有具体描述战争,正如海勒自己说过的那样:“我感兴趣的不是《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所描写的战争,而是在官僚和权威统治下的人际关系。”(Margaret Miller、Brian Phillips,2006)海勒的创作基点是人道主义,在他看来,战争也罢,官僚体制也罢,全是人在作祟,是人类本身的问题,每个人在面对其规则(catch)既不道德又不合乎逻辑的权威制度时,必须作出道德上的抉择。
  (一)官僚政治的专制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海勒着重抨击的是“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在丧失人性的官僚制度下,官僚们顽固腐败,极不通情理,他们把反法西斯的战场当作是升官发财的场所,利用根本就不存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将士兵们引入圈套,使他们对其所下达的命令只能绝对服从。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就是飞行轰炸任务次数的不断增加致使士兵们根本无法靠诚实地完成飞行任务次数而退役,士兵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一直执行飞行任务直到战死。在小说中,官僚们处处蔑视逻辑,比如,梅杰少校只有当自己不在时才允许人去他的办公室;牧师被指控犯了罪而受审时,审讯他的人却不知道他犯有何罪;科恩中校规定,会议上只有从不发问的士兵才有权提问。更有甚者,官方的一纸空文,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存在或者不存在,比如,马德刚到部队两小时便死于空战,因没有到中队办公室报到,他的阵亡得不到官方认可,他们认为他依然“活着”;丹尼卡医生计划乘坐(但没有去)的一架飞机出了事故,在遇难者名单中有他的名字,官方便认定他“死了”,不论他怎么解释,官方都不承认他还活着。种种事例都表明:在官僚主义专制下,形式主义作风凌驾于实际情况之上,官僚们根本不关心士兵们的实际需要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这个世界”强权即真理。
  (二)宗教信仰的破灭
  宗教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的源泉,它要求人们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精神信仰、虔诚、忠贞和团结。像“平等自由”、“友爱互助”、“同情弱者”、“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等传统的价值观念都源自于宗教信念中所提倡的价值准则和处世哲学。美国人都希望通过重建人们的宗教信仰来填补那些由科学和理性无法占据的心灵空间,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然而,在二战后的美国社会,战争的后遗症和混乱的社会秩序给人们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造成了重大的创伤。于是,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乔治・曼德尔指出,当时“整个国家的人民都以各自的方式暂时失去了知觉”(刘象愚,2004),宗教信仰在人们心中动摇。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海勒对“宗教信仰的破灭”主要是通过约塞连、米洛和牧师的眼睛观察而来的。在约塞连眼里,上帝是一个笨蛋,他根本就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因为一个真正富有同情心的好的上帝是决不会允许人世间有这么多的不幸和痛苦的。米洛,作为恶性膨胀的资本主义自由经营极端化的代表人物,他以赚钱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为了赚钱,他可以轰炸本方营地,而士兵们竟肯接受因遭到轰炸而获得的赔款,这一点又表明并非只有米洛一人对赚钱看得很重。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能够使得人们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真正的价值观念,而作为金钱和利润象征的米洛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追捧和膜拜的对象,他就是现代社会的上帝,比如,在落后的非洲,他被奉为雨神、谷物之神和稻米之神,他还被授予欧洲多个城市荣誉市长的称号,甚至被任命为马耳他的副总督……那么,宗教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对于那些掌权者来说,宗教受到尊敬并非由于宗教本身的意义,而只是一种帮助他们加官晋爵的工具而已,比如,野心勃勃的卡斯卡特上校威逼牧师,要他在每次执行轰炸任务之前主持一个祷告仪式,但当牧师指出如果不让普通士兵参加祷告仪式会受到上帝的惩罚时,这位上校便马上打消了这一念头……
  宗教信仰的破灭导致当时美国的青年一代“彻底垮掉”,他们迷茫、消沉,他们奉行不负责任的自我至上,这一切构成了潜在的新的美国悲剧。然而,海勒对上帝的信念的破灭描叙,并非意味着这个世界就不再有道德了,而是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三)语言的苍白无力
  在海勒的小说里,这个世界是非理性的、混乱的和自相矛盾的。因此,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上,就具有反逻辑和反理性的特点。一切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面前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海勒并没有用regulation(规则)和rule(规章)等常用词来表示“第二十二条军规”,而是用catch一词,因为catch本身就有陷阱、圈套的意思。海勒就是利用这个词的双关意思表明,所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实际上就是一个圈套,任你怎样努力也休想从它的束缚中逃脱。因此,“Catch-22”俨然成了“神秘”的代名词,它象征一种具有超自然的、能操纵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
  作为一条法则,“第二十二条军规”在小说的自始至终都被以不同的方式作了界定:
  1.丹尼卡医生提出了对它的第一个解释,即:按照这一军规,要想由于精神不正常要求停飞,必须由飞行员本人提出申请,而提出申请的飞行员一定很正常。(军规规定,凡在面对迫在眉睫的、实实在在的危险时,对自身的安危所表现出来的关切,是大脑的理性活动过程。)
  2.布莱克上尉搞的“光荣的效忠宣誓大行动”:他要求所有的士兵们在吃饭前在效忠誓词上签名,但又不允许梅杰少校签名。因此,那些长官们推理认定梅杰少校一定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因为他没有在效忠誓词上签过名,而他又不被允许签名,因为布莱克上尉不让他签。
  3.露西安娜不肯与约塞连结婚,因为他是个疯子,而她之所以知道他是个疯子,是因为他想跟她结婚;如果他不想跟她结婚,他就不是疯子,那么,他就可以和她结婚。
  4.在罗马的那个妓院外面,那个老女人说道,“第二十二条军规”说明“他们有权做我们无法阻止他们去做的任何事情”。(这是小说给我们提供的最后一次解释,也是对“第二十二条军规”最一针见血的解释。)
  “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不过是由一些词语串在一起而以取胜于逻辑的循环推理而已,它根本就不存在。但人们都被它套住,无法摆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自己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如:约塞连心中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一个人如果在道义上不关心别人的幸福,那他的生命就失去了价值;但在道义上关心别人的幸福,又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语言的乏力性,它在部分官僚手中只是一种文字游戏的工具而已,语言的字面意义已失去真实性。在这样的文字游戏中,这些官僚永远是赢家,它仅仅是强者用来为其对付弱者的手段进行辩护的理由,甚至普通人连要求对它进行解释的权力都没有,因为“如果解释军规就是违法”,这也是“军规”本身所规定的。
  (四)死亡的不可避免
  “死亡的不可避免”是小说突出的又一主题,在极端扭曲的环境下,人人对死亡都感到恐惧。海勒在小说中以幽默的手法表现了战争的愚蠢,以一种至极的荒谬,揭示了战争的恐怖和毫无意义。
  斯诺登的死亡片断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他的死对约塞连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约塞连认识到:归根到底,人就是垃圾。斯诺登死时,他的五脏六腑脏兮兮地淌了一地,约塞连感到“人是物质,这就是斯诺登的秘密……把他埋在地下,他就会像别的各种垃圾一样烂掉……成熟的时机就是一切”(Man was matter,that was Snowden’s secret...Bury him and he’ll rot,like other kinds of garbage...Ripeness was all.)“成熟的时机就是一切”包含着一个表达希望的小小寓意,表明了人只在短暂的时间里能真正地活着。对“死亡不可避免”的认识使约塞连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他发誓要尽力活下去。“死还是不死,这就是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为了可以活得更加“充实”些,他不停地找女人,享受这世间的快乐,最后,他终于开了小差,逃往瑞典――理想中的乐土。而邓巴这一人物对死亡进行反抗的方式又显现出人在自然法则面前之渺小、无奈,他的处世方式体现了某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他通过设法使时间过得更慢些的方式实现活得更长久的心愿。于是,他寻求空虚、无聊和痛苦,觉得只有无聊、痛苦的时候,时间似乎才过得更慢些。现实的时间流逝与对时间感受的相互脱节,表明这一人物在努力重新获得对自己被置于暴力威胁之下的生命的驾奴。由于恐惧死亡心理压力过重,人人似乎都变成了疯子,变得“疯狂”起来。又如:飞行员亨格利・乔惧怕飞行次数增加,天天夜里做噩梦,最后在梦中“死去”。
  从根本上讲,海勒在小说中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描写,其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不是绝望而是希望。约塞连深信,那种要活下去并得到自由的强烈欲望,能将个人从丧失人性的战争机器中拯救出来。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作者海勒所着重刻画的是一个深受“第二十二条军规”所影响的荒谬可笑的病态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人真正关心战争,将军们所关心的仅仅是加官进爵,而士兵们最关心的却是活着回家。表面上虽然看似滑稽可笑、戏谑荒唐,但潜藏在此表象之下的精神内核却极具批判性,它深刻地揭示了对战后黑暗社会和人生困窘境遇的反叛与颠覆。文中处处暗含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真思考、对人性的深刻反省。读者每每读到可笑之处时,就会发现,虽然笑声发了出来,但凝固在唇上,让人觉得在这样的“幽默”之下只能无声地哭泣,无奈之感犹生。
  
  参考文献:
  [1]Joseph Heller著.Margaret Miller,Brian Phillips导读.刘国强译.哈佛蓝星双语导读:Catch-22[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6.
  [2]刘象愚.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基本特征[OL].http://www.bjpopss.省略/bjpopss/cgjj/cgjj20040802.htm.zh.
  [3]师彦灵.约瑟夫・海勒的后现代主义小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外国语言文学专辑),2000,(28).
  [4]约瑟夫・海勒著.邹惠玲译.第二十二条军规[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5.
  [5]宗教――道德的源泉(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社会)[OL].http://www.省略/jidianlinks/cd/xzm2.htm.

推荐访问:军规 后现代主义 框架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