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声画意传诗情] 房间里传出乐声扩句

  摘要: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好古诗是形成良好的语感,蕴积文学素养的基础;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高尚审美情操的一种途径。众所周知,诗是可以和乐而歌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相通性。配乐朗诵、配画欣赏、编剧本演小品、搜索名句等方式都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因此应该责无旁贷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关键词:古诗教学 配乐朗诵 配画欣赏 编剧本演小品 搜索名句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好古诗是形成良好的语感,蕴积文学素养的基础;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高尚审美情操的一种途径。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一生写了很多优美的古体诗。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引用许多的古诗来证明两千年华夏气候的变化,前任国家总理朱�基能引隽永的文辞表达深邃的思想,现任国家总理温家宝能借诗歌名句巧妙地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时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海《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随着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方案的出台,古诗在新教材中所占的篇幅明显地加大,除了保留传统的每周一诗以外,还专门有古诗单元。所选的这些诗歌都是古代诗人丰富人生体验的总结,是对社会(包括治国安邦、伦理道德、人生修养、山水情操)的精心概括。如果能将所选的这些古诗理解消化,使它们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美丽载体乃至精神依托,那么,当朗朗书声响起时,蕴藏于古:老文化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就被激活,显得无比鲜亮。
  然而诗歌的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把诗尤其是要背诵的古诗当作一种负担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也是直试教育的一种产物,因为当前对诗歌教育的考核主要还是停留在默写的层面上,从期中期末到普通的考试大都是如此。外加有的时候教师需要赶教学进度。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坐下来细嚼慢咽这优美的诗歌。于是从部分教师到学生都认为只要把它背下来就万事大吉了。而一旦考试结束,很多当初背熟的诗句随之就忘了,更不用说吸收运用了。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歌的兴趣,笔者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了一些经验运用到诗歌教学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配乐朗诵
  
  众所周知,诗是可以和乐而歌的。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就有这样的一个环节,“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慷慨而歌,在场的人无不被感染,就是事隔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读这样的文字,耳旁仿佛都有音乐响起。只是在古代的生产条件下,音乐常常是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些音乐就失传了。但我们今天的课堂上还是可以进行这种尝试的。
  配乐朗诵可以分几个阶段,首先是听名家的朗诵,《中国文学标准朗读》(广州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就能起到很好的垂范作用。在听的基础上,试着自己为诗歌配乐。根据笔者工作的经验,学生在这方面很有创意,不仅仅是用民乐里面的名曲为古诗配乐,甚至会将西方音乐拿过来,中西合璧。用《神秘园》的曲子来配李商隐的《锦瑟》别有一番风味,虽然两个作品来自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甚至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人类的某些思考毕竟是相通的。这两个作品都表达了人类对人生的终极思考。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神秘而不可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善待有限的今生。善待陪伴你一路风尘的所有纯真和美好,而不是在“当时已惘然”的遗憾中无尽地感慨。
  诗歌讲究的是音韵和谐。有些字的古今读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面目全非了。但明白这个道理对今天的古诗教学还是很有帮助的。有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了解它的古音。杜牧在《山行》中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斜”的古音就和现代汉语中“霞”的读音一样,而且读古音的感觉更和谐更流畅,在这种情况下不妨让学生尝试一下。
  
  二、配画欣赏
  
  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都是人类思想的结晶,诗与画之间存在相通性。读写景抒情诗的时候,我们的眼前都能出现一幅优美的画。“草色遥看近却无”中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读者仿佛能看到小草正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更不用说读“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时如行走在花丛中的感觉了。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在音乐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苏轼曾评价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音画相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来如人无人之境。《红楼梦》中香菱在向黛玉学诗后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看他《塞上》一首,内有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像是见了这景的”。并在读到“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句时想起上京路上泊船的情景,可见诗画相通。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不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把诗歌中的景色用现代语言或者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班级教师可以开展“为你喜欢的诗配上一幅画”的活动,善画的学生,可以自己画,不善画的学生可以在互联网图库中搜索,然后在班级里将这些作品展示出来,边欣赏边朗诵,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比,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最主要的是学生们为了找到与诗意境相同的画而不断地揣摩玩味的过程,这既是理解作品的过程也是欣赏作品的过程。这样一来就不仅仅是记住了它而是把它内化为自己人生情感的一部分。
  
  三、编剧本演小品
  
  古诗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先辈情感的结晶。古诗中的叙事诗往往在简洁的叙述背后隐藏着一个个曲折而又感人的故事。比如《石壕吏》,作为文学作品,它不可能将那天晚上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平铺直叙地记录下来,就拿“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来说,就涉及到老人的媳妇和孙子,但诗歌没有正面写他们的活动,一直到全诗的结尾,也没有再交代他们的结局。那么媳妇和孙子究竟怎么样了呢?这给读者的猜测和想象留下了空间。那么就让我们来编排一个戏剧小品吧,与诗歌相比,小品在叙述故事方面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学生们通过人物设计、情节安排、场景和道具布置等等。可以更充分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而且,学生们在编剧、导演、扮演的过程中既深入地理解了作品又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学过的也许就忘了,但做过的常能记得很久。除了《石壕吏》外,其它的叙事诗也可以做这种尝试。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是一幕生动的戏剧,人物形象丰满,内心活动丰富,同时社会寓意深远。学生们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会到了一份历史的沉重和人生的苍凉。还有比如欧阳修的《卖油翁》,人物的表情夸张而富有幽默感,在嬉笑怒骂中讲述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搜索名句
  
  古诗是如此的美妙。如果我们将古诗比作皇冠,那么古诗中的名句就是皇冠上那璀璨夺目的明珠。古诗中的名句具有极强的表达力和生命力,有的时候真是一句顶一百句。而且它们依然“活”在今天的语言中,可以用来抒情,可以用来说理,可以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鼓励朋友。例如鼓励正处于低谷中的朋友可以用“天生我才必有用”。好朋友要告别家人出国留学,你可以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你对友谊的珍重和对朋友的祝福。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多次在班级开展“搜索名句”的活动,教师在学生学过的古诗当中挑选出几句体会较深的名句,根据诗句表达的意思,设计恰当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来搜索能够表现类似情境的古诗名句,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展示。或者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其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家长和孩子的感情。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尝试,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大大提高,他们不再觉得古诗是遥远而又陌生的,相反觉得它是那么地亲切和美好。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蕴涵着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许多古诗流传千古,哺育一代代人健康成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光大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应该责无旁贷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没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格,只能支撑起有血肉无筋骨的“软体动物”。北京大学著名的钱理群教授在《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一文中指出:“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底子的。笔者个人认为这种精神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推荐访问:画意 诗情 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