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题联赠渔民【郑板桥赠诗分类研究】

  摘要: 本文对赠诗进行了定义,将郑板桥赠诗分为颂美型和抒情型两大类,并在两大类别下进行了细致的分类。通过对赠诗的研究来展现诗人的日常生活和仕宦交游,进而揭示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郑板桥 赠诗
  
  郑燮,字板桥,清扬州兴化县人。一生工画、诗、书法,史称“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平易自然、感情真挚。《清史列传》称其诗:“言情叙事,恻恻动人,不拘体格,兴至则成,颇近香山放翁。”①清人法坤宏说:“其诗流露灵府,荡涤埃�,视世间无结�不可解之事,即无梗咽不可道之词。空山雨雪,高人独立。秋林烟散,石骨自青,差足肖之。”②郑板桥诗歌现存世近三百首。今试将其中的赠诗进行分类研究,以展现郑板桥的日常生活和仕宦交游,进而揭示诗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赠诗的定义
  
  诗歌既可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抱负,又可以作为交流工具,与他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当诗歌用于后一种目的时,赠答诗就出现了。赠答诗一般认为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赠言”,经历了“临场赋诗”的阶段,在两汉时期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赠答诗,在魏晋时期蔚为大观。《昭明文选》中赠答类诗歌数量仅次于排在第一的杂诗,共有59题72首,可见这一时期赠答类诗歌之多。
  赠答诗可分为赠诗和答诗。赠诗出现得较早,而答诗随后出现。作为赠诗须具有三大特征:(一)、赠诗要有明显的题识。在标题中要有明显的“赠”的字样,或是替代性的字样,如:与、示、呈、寄、奉、见、贻、赐、献等。(二)、在标题中要写出所赠对象,一般是所赠对象的姓名或称呼。(三)、它要表达出一定的所赠内容。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诗歌才可称为赠诗。
  
  二、赠诗的分类
  
  按以上标准来看,郑板桥现存诗歌中共有赠诗53首。这些诗歌从所赠对象来看,既可以单指一人,如《赠胡天游弟》、《赠博也上人》、《赠张蕉衫》、《寄许生雪江三首》、《赠图牧山》、《寄许衡山》、《赠许道士》、《赠巨潭上人三首》、《赠潘桐冈》、《寄青崖和尚》、《范县呈姚太守》、《赠孝廉金兆燕》、《赠钟启明并留别》、《怀潍县二首赠郭伦升》、《焦山赠袁四梅府》等,又可指多人,如《寄小徒昆宁、坤豫二孝廉兼呈令师崔云墅先生》。有的赠诗所赠对象不是实指,而是泛指,如《村塾示诸徒》、《寄题东村焚诗二十八字》等皆属此类。从所赠内容来看,郑板桥赠诗又可分为颂美类和抒情类两大类,以下分类讨论之。
  (一)颂美类赠诗的分类
  颂美类赠诗主要是表达诗人对所赠对象的赞美和颂扬。可细分为两类:
  1.对所赠对象品性、才学的赞美。有时这种赞美并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所赠对象居住环境进行细致描绘借以展示人物的品行才学或性情风神。这些环境或是幽静的山林,或是优美的田园,如“人迹到稀春草绿,燕巢营定画梁间”(《赠博也上人》),“松梢雁影度春秋,云淡山空古寺幽。蟋蟀乱鸣黄叶径,瓜棚半倒夕阳楼”(《�山示无方上人》),“山中卧佛何时起,寺里樱桃此日红。骤雨忽添崖下水,泉声都作晚来风”(《寄青崖和尚》),“雨晴千嶂碧,云起万松低”(《赠�山无方上人二首》其一)。古寺松林、白云山泉,在此中居住之人也必然是淡泊名利、清高脱俗、摒弃世俗的高人雅士,亦具有清静无为、任性洒脱的性情,如“寄语长安车马道,观鱼濠上是天游”(《�山示无方上人》),“透脱儒书千万轴,遂令禅事得真空”(《寄青崖和尚》)。
  有的诗歌则是对所赠对象品性、才学进行直接称赞。这些诗歌有的赞其才学出众:“大哉侯生诗,直达其肺腑。不为古所累,气与意相辅。洒洒如贯珠,斩斩入规矩。当今文士场,如公哪可睹!”(《赠国子学正侯嘉�弟》)“昨读秋霖赋,触手生妙理。涂抹古是非,排挞世欢喜。抽思云影外,造语石骨里。……山灵爱狂逸,魑魅识才货。”(《赠胡天游弟》)有的赞其仙风道骨、不同凡俗:“坐我大树下,秋风飘白髭。朗朗神仙人,闭愈敛光仪。……食罢仍闭目,鼻息细如丝。夕影上树杪,落叶满身吹,机心付冰释,静脉无横驰。”(《赠梁魏金》)“髯公美似晋司空,识取云间紫气浓。手把干将日磨碎,匣中抽出玉芙蓉。”(《赠�宗上人三首》)有的赞其生性淡泊,不计名利:“落落漠漠何所营,萧萧澹澹自为情。十年不肯由科甲,老去无聊挂姓名。”(《范县呈姚太守》)
  2.用于应酬的祝寿庆贺诗。如《赠济宁乌程知县孙扩图二首》其二:“六千三万太湖波,七十二峰高峨峨。祝君寿嘏晋君酒,苕�重添百呕罗。”直截了当地在诗中点明了是祝寿。在诗后记中亦写道:“奉祝乌程使君灵汇老先生寿。板桥弟燮。”但此类诗在赠诗中所占比例极少,仅存一首。
  这些颂美类赠诗所赠对象大多是诗人的朋友、亲戚、门生,或是仕宦时的同事和上级,大多只是应景奉承之作,虽有可取之处,但艺术成就并不是很高,而真正能够看出诗人心胸性情的应是那些抒情类赠诗。
  (二)抒情类赠诗的分类
  言志抒怀、抒写性情是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而赠诗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沟通人际关系,交流感情的任务。诗人在赠诗中或抒发豪情壮志,或宣泄牢骚不平,或表达思念忧愁。郑板桥赠诗中此类抒情型赠诗较多,总的说来,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1.对所赠对象的思念和关怀。离别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当诗人与好友或一别经年,或相隔千里,那么对友人的思念就油然而生,诗歌也就成了抒发离别后的思念和关怀之情的最好载体。从这些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对好友的刻骨思念:“江淮韵士许衡州,近日萧疏似昔不?”(《寄许衡山》)“一见空尘俗,相思已十年。”(《赠�山无方上人二首》其一)“小楼良夜静,还忆读书声”(《寄许生雪江三首》其一)“岂有千山与万山,别离何易来何难?”(《寄松风上人》)“扬州老僧文思最念君,一纸寄之胜千镒”(《又赠牧山》)又可以看到对朋友殷勤的关怀:“江淮韵士许衡州,近日萧疏似昔不?”(《寄许衡山》)思念愈深,那么渴望与友相见的心情就愈加急切:“�脯茶油新麦饭,几时猿鹤来同餐。”(《寄松风上人》)
  2.对往事的追忆和留恋。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将往事中那些痛苦和烦恼一一过滤,遗留下美好和温馨。过去的那些人和事则在诗人的记忆中成为了永恒的亮色。于是在《赠图牧山》一诗中,诗人追忆拜访友人,二人品茶论道的快乐往事:“我访图牧山,步出沙窝门。……青�踏晓露,小阁延朝墩。烹茶亦已熟,洗盏犹细扪。平生书画意,绝口不一言。”在《赠陈际青》中回忆与好友同卧扁舟的温馨:“瓜洲江水夜潮平,月满秋田鹤唳清。记得扁舟同听卧,金山云板听三更”。在《怀潍县二首赠郭伦升》一诗中诗人充满感情的回忆起潍县风土人物。“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连。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往事已矣,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和留恋带来的只能是惆怅与无奈,隐隐映照出的是诗人现时的寂寞与孤独。
  3.对所赠对象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勉励。如《赠潘桐冈》初写潘桐冈才华横溢:“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斩龙杀虎提龙泉,定情温细桃花笺。萧萧落落自千古,先生信是人中仙。”然而这样一位人物才华却得不到赏识,抱负得不到施展,屡遭排挤打压。“天公曲意来缚絷,困倒扬州如束湿。空将花鸟媚屠沽,独遣愁魔陷英特。”于是面对好友的意志消沉,诗人勉励好友:“丈夫得志会有时,人生意气何终极。”《饮李复堂宅赋赠》一诗描绘好友少年得意:“主人起家最少年,骅骝初试珊瑚鞭。护跸出入古北口,橐笔侍直仁皇前。”然而却才高见忌,遭受排挤:“才雄颇为世所忌,口虽赞叹心不然。”于是开始纵情声色,放浪形骸,以致家产败尽,穷困潦倒:“剥啄催租恼吏烦,水田千亩翻为累。途穷卖画画益贱,�儿贾竖论非是。”诗人对此抱以深深的同情和愤怒:“此中滋味淡如水,未忍明良径贱贫。”通过对好友不幸遭遇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的控诉和谴责。《寄许生雪江三首》其二初写好友许雪江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落魄境遇:“金紫人间事,缥缃我辈儒。闲吟聊免俗,极贱到为儒。”接下来又写“时时盼霄汉,待尔入云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终会飞黄腾达、一展抱负的鼓励和期望。
  4.自身生活的写照与审视。这类诗歌有的倾诉自己生活的艰辛和苦闷:“飘蓬几载困青毡,忽忽村居又一年。……萧骚易惹穷途哭,放荡深惭学俸钱。”(《村塾示诸徒》)“十年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呈代胭脂。写来松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有的写自己为官的穷困潦倒:“宦囊萧瑟音书薄。”(《寄招哥》)有的表现诗人的孤寂、凄清的心境:“画角凄凉铁笛哀,一江秋色冷霉苔。”(《焦山赠袁四梅府》)“老夫衙署冷于冰。”(《署中无纸书状尾与佛上人》)
  而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促使诗人向山水田园里寻求慰藉,渴望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不舍江干趣,年来卧孤村。雪揉山欲活,潮横雨如奔。稻蟹乘秋熟,豚蹄佐酒浑,野人欢笑罢,买棹会相存。”(《寄许生雪江三首》其三)在这里,宁静而富足的田园成了诗人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家园,诗人摆脱了世俗的烦扰与生活中的孤独和痛苦,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睡足晓窗无一事,满山晴日未满门。”(《赠巨潭上人三首》)“最爱一窗晴日照。”(《署中无纸书状尾数十与佛上人》)“欲买扁舟从钓叟,一竿烟雨一竿烟。”(《村塾示诸徒》)
  5.对所赠对象的教诲和训导。如《署中赠舍弟墨》中诗人对堂弟谆谆教导,教其谋生之道:“学诗不成,去而学写。学写不成,去而学画。日卖百钱,以代耕稼。”教其做人道理:“何养何教,通达性情,何兴何废,务实辞名。”为其谋划出路:“速装我砚,速携我稿;卖画扬州,与李同老。”教其写诗作画方法:“诗学三人,老瞒与焉。少陵为后,姬旦为先。字学汉魏,崔蔡钟瑶古碑断碣,刻意搜求。”从做人道理到谋生之道,从作文方法到筹划未来,诗人的拳拳之心可鉴。《赠钟启明并留别》中诗人则教友人为官务以民为本,积德行善:“漫道在官无好处,须知积德有光辉。”对弟子他也苦心教诲:“板桥头发已苍苍,尔辈何须学老狂?记取旧延崔录事,鹧鸪那得及鸳鸯。”(《寄徒昆宁、坤豫二孝廉,兼呈令师崔云墅先生》)寥寥几句,师傅对弟子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通过以上对郑板桥赠诗的分类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郑板桥的日常生活、仕宦交游和情绪心境。那些仕宦生涯的愁苦与寂寞、生活中穷困与悲哀、对朋友的思念和关怀、对往事的追忆和留恋及对悠闲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诗人的性情与风骨。
  
  注释:
  ①郑燮传.清史列传卷七十二第一百四十二页.明文书局,1985.
  ②李恒.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百三十三第四十五页.明文书局,1985.
  
  参考文献:
  [1]郑板桥.郑板桥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余恕诚.中国诗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研究生)

推荐访问:郑板桥 研究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