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摘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个性化教育在培养现代人才多样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的培养与完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个性 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
  
  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实施上的困难,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更多地是考虑增强体质、掌握技能、传授知识这样的任务,对学生个性方面的培养考虑得不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思维模式。体育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再向个性化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体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如何跟上社会发展、改革的步伐,将人格、个性的完善与体育教学融为一体的个性化教育谈一些看法。
  
  1 个性概述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一个人在生命舞台扮演的角色;另一个是反映作为人的性质的作用,即人实质的自我。它恰好反映了个性的本质的属性,揭示了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1]。这些心理特征和品质是决定一个人行为方式和活动的关键,如兴趣、气质、能力、性格等。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人的个性可以通过三个不同的水平(即心理核心成分;典型的反应;有关的角色行为表现出来)。最表面的水平是有关角色行为,最深层的和最有意义的是心理的核心成分。心理的核心部分又是通过运动员的典型反应反映出来的[2]。
  人的个性特点,是通过外表和言行表现出来的,这些外部的信息为个性提供了客观依据,而身体活动正是为这一信息提供了最佳的表现场所。一场比赛会生动地显示出人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
  
  2 个性与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体育教学中具备的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和教师行为诸条件将对人在动机的提高起到明显的作用,以至于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2.1 体育活动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极大地提高着认识过程的状态、情绪的兴奋水平和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对人的个性和许多宝贵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1.1 体育活动对性格发展的影响
  由于人的性格表现,总是和他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实践、生活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而体育活动的特点又和人的紧张活动、竞争心以及克服各种困难相联系。这些都影响从事体育活动的人的性格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变人的内向性格,革除沉静孤独的性格特点,特别在意志性格特征上,培养了人的意志力,活动具有勇敢、自制、顽强和纪律等性格特证。同时运动能促进各种性格特征的形成。
  2.1.2 体育活动对改变气质特征的影响
  体育活动要求运动员具有反应迅速,情绪稳定,以及动作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同时,也要求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神经类型属于强、平衡、灵活的运动员,更能适应这些要求。
  2.1.3 体育活动对发展能力有着重大影响
  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劳动实践,要求人们具有一些特殊能力来实现活动提出的各种要求。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增强了肌肉力量、提高心脏血管系统的工作效率,以及呼吸系统、运动器官的良好发展。这些都提供了完善控制自己身体和发展素质的条件。同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最完善地控制自己的身体,高度发展身体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素质。所以,体育活动对于形成和发展人的运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2 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在比赛中,其求胜、进取的欲望和对自己言行严格控制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身体活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它是与身体生理活动相联系而发展的,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情绪的稳定性、吃苦耐劳、勇敢和“应激”的能力等。由于体育活动本身的特点:体育活动的社会性;运动项目的集体性;竞赛过程中的群体性等。它要求运动个体与集体、个人与教练、裁判、观众、以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一致、团结的气氛[3]。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各种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3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完善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即体育文化水平,以及个性与人格的完善具有特殊的意义。
  3.1 必须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实施分类教学。
  3.2 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表现之一,也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支配学生身体活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从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节体育课起,结合学生自身的体形特征和运动基础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个别帮助与指导,进行专项练习导向,协助学生选择一、两项适合自己身体特征的终身健身项目,使学生从中悟出自身的价值,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3.3 在各种比赛中培养学生对个性的自我调节能力
  比赛的竞争性和激烈的变化条件,使学生的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就会使情绪波动,意志行动紊乱,这不仅会造成比赛成绩的下降,同时,也会使个性片面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教会学生用感情的动力去调节自己的能力,有意识要求学生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以提高应变能力。
  3.4 善于激发正确的体育活动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
  体育活动动机的是在活动需要的推动下,促使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作各种活泼有趣的游戏,一场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强烈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树立“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
  3.5 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种形式来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
  大学阶段的体育课不仅是大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也是增强大学生健全心理、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九所综合性大学《心理学》教材编写组编.心理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513.
  [2]祝蓓里.运动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43.
  [3]刘先敏.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1985:433.
  [4]徐锡杰,赵忠玲.浅谈体育的个性化教育[J].体育科技,2001,22(4).
  [5]姜婷婷.高校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推荐访问:浅析 完善 培养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