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探究引导”教学方式的初探_新课程与探究丛书语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中应围绕“三维”的教学目标要求,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即语感和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探究引导学生对语言文本的关注与感悟,则是完成上述三维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 引导 艺术
  
  前言
  
  新课程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越来越重视,它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一种途径,特别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我们语文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多角度、全方面地运用教学探究引导艺术,让学生从中获得所想要的知识。
  
  1.引导思考探究式:确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为发挥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奠定基础。
  
  1.1开题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具有目标方向。
  引导思考即教师借课文内容,通过提问的手段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通过此思维的过程自行获得所必要的知识,形成能力。这类的提问必须以为学生的学习架桥铺路、开渠引流为主要目的,能让学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与灵感。因而,提问应难易适中,能让他们能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使学生既要动脑筋思考,又能寻出符合要求的答案。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文章有些重点之处容易被忽视,更不会很好地去挖掘其内涵。
  1.2在“学生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的时候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除要讲好课外,还要十分注意学生思维活动状况,抓住课文的疑难之处并结合现实的生活加以引导,以使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解决矛盾提高认识能力。如《紫藤萝瀑布》中“我不觉加快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生命长河的无止境,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定会由前面的语段得出结论。
  1.3在不经意间的点拨引导。
  教师如能抓住文章当中的一些不在意之处加以引导,就能很好地开源导流,也就能为文本的难点解决打下伏笔,使学生更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如《紫藤萝瀑布》结尾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有难度,可设问:面对厄运我们该怎么办?厄运过后怎么办?无止境有什么含义?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经过思考、讨论,很快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2.设置悬念式引导:让学生带着悬念走进文本,阅读感知文本内容,破解悬念。
  
  2.1借助文本题目巧设悬念。
  有些课文的题目,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可谓之路标,沿路指导思路,捷径通幽。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就概括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小时候一次经历,为什么时隔五十多年依然记忆犹新?一开始为学生设置悬念,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从中寻找答案。这就是所说的抓住文章的“文眼”,一旦文眼抓住了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思想与灵魂。通过这些文眼,我们可以找出文章的关键所述,并能对此展开深层的思考。
  2.2利用重点词句紧扣悬念。
  一篇文章的重点词句,就好比一篇文章的纲领,提纲而顺,百毛皆顺。抓住重点词句设置悬念,对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中心,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重要意义。这些重点词句能够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行道树》中写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是神圣的?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浓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这里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并且让学生们在文中找出体现这三点的句子,尤其是“深沉”一词,能够充分地体现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就抓住了全文中心。
  2.3找出文章的关键,理清悬念。
  课文的关键处是指对全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作者落笔的着力之处。抓住这些关键处的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学生疏清思维,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荔枝蜜》一文的结尾,作者说:“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可以这样提问:作者开始“不大喜欢蜜蜂”,现在为何又梦见“蜜蜂”呢?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理解作者梦见蜜蜂的内涵:在结构上与篇首的“不大喜欢蜜蜂”相映衬,在内容上深化了中心:要像蜜蜂一样辛勤酿造,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一道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这种对关键处的提问,能进一步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也就为悬念的解决找到了主要方法。
  
  3.激发情感引导式: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感悟和激情,融入文本的角色,以期有身临其境之感。
  
  3.1激情于时代背景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一句“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应该注意写作时间是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花架,改种果树,是极“左”思潮所致。当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仍不能得出完满答案时,教师应抓住文章的写作背景,即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向学生讲解,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对紫藤萝命运的关注与同情的思想情感。
  3.2激情于主题思想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时时不忘感情的熏陶,特别是提问一定要紧扣文章的主题,并依据主题进行作发散的思考,要注意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以达到更全面理解课文的目的。一篇文章的内涵有的要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对重点词语的推敲来把握,有的则要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意图来探悉。但是主题思想的把握则是上述解题的关键部分,因此,激发学生的感情可以从主题思想入手。
  3.3激情于文本内外的延伸之处
  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目标就是:将文本内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使之与生活相碰撞,激发出“学习”与“感悟”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感情则是连接彼此双方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文本的内容特征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找出文本内外的相似或相同之处,让学生自身去体味其中的人文内涵。
  
  4.结语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知识课,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想课堂教学有比较好的效果,就要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推荐访问:初探 新课程 探究 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