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理论联系发展的实际】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

  为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思想品德课,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课改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化了实践性。可以说,教材的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是从社会生活实践的案例中引出的,教材的理论呈现也依托实践展开,教材中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如“交流”“探究”“感悟”“课外实践活动”都是结合实践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一原则并没有贯彻到位,没有跟上学生的发展,时代的发展。一些教师讲解理论,联系的是静止的过去的实际,而不是发展的今天的实际,列举的是年复一年的材料,搞的是多年一样的活动。实际上,随着理论的不断创新,许多原来的事例已经不能说明问题了,甚至于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如在进行国情教育时,过去我们一贯强调我国“地大物博”,并列举我国的领土面积、资源总量加以佐证。但现在评价一国的资源量,更注重的是该国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续承载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那么大的领土那么多人口,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所拥有的资源是绝对不能自认为“丰富”的。因此,要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联系发展的实际。
  
  一、要紧密联系学生发展的思想行为实际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的关键时期,随着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逐渐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不再盲从于他人的指挥。他们对自身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每当遇到一些令他们难以把握,心存迷惘困惑的问题时,又迫切希望得到老师家长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思想品德课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七年级、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以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为主,汲取了一些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用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道德法律知识,应该说是贴近了当代中学生的实际的。教材处理得当,可以很好地发挥出它的育人功能。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紧贴当代中学生的特点,不能再用过去的老观念、老思想看问题。例如在讲到展示个性风采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穿着打扮。现在有的学生穿着比较时髦,有的教师一见就大皱眉头,视为奇装异服,横加指责,动不动就要学生承认其行为是道德败坏、思想堕落的表现。殊不知我们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你还非要整天念叨着“衣着朴素整洁”的老黄历,叫我们的学生怎能信服。笔者就曾见到一例:有班主任因学生穿着时尚而指责其有“作风”问题,学生满脸的委曲、愤懑,拒不认可,双方僵在那儿。我想,这位学生不认可是有他的道理的。个性的张扬怎能等同于道德评价呢,更何况有些学生的“另类”穿着打扮仅仅是出于模仿抑或好奇。教育的关键是要学生把握一个“度”,即自己的穿戴既能展示一定的个性,又不脱离学生的基本形象,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如果我们总是用老的思维方法,面对这种现实矛盾问题,怎么能解决呢?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学生发展的思想行为实际,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这样的课才能让学生信服,让学生爱听。其实,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是非常注重理论的与时俱进的,作为教师,要留意教材的变化,体察当代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要紧密联系发展的社会生活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及各方面事业不断向前发展,GDP总量不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了,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严峻,一部分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等。而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迫切想要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个关切点,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成就、新问题与最新理论成果结合起来教学,才能增强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教材的可信度。反之,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例如,在讲九年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课时,怎样让学生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呢?从字面理解,往往会认为在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公有制经济都占优势。我先搜集了一些去年部分地区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料,又搜集了同期全国的相关资料,两者对比,学生们看出了矛盾。学生们看到在一些地区的资料上,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偏低了,而全国则相反。如何看待?我结合教材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中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进行了点拨,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这一知识,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加深了对国情的理解。试想,如果我们拿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一些资料来说明,那时公有制经济差不多一统天下,这种资料能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吗?能化解今日学生心中的困惑吗?所以说,理论教学不可脱离实际,也不可
  脱离发展的实际。
  
  三、要逐步拓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和形式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打破年级界限,把几块内容有机综合,融会贯穿在三年中进行,根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过程,按螺旋式由浅入深地安排教育内容,使思想品德教育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深化”。这样编排,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体现教育的层次性来考虑的。初中三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剧变期,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需求也表现出层次性,将某一教学内容集中在一个年级,此后就不再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无法体现教育的层次性。”(见《课程标准》)新课标关于教材编排的这番解释为我们在教学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明了方向。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逐步拓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和形式,因为同一专题内容是由浅入深分多层次在各个年级中递进展开的。比如,在初一刚接触法律时,联系实际的案例适当浅显一些,利用活动联系实际的方式可简单些,如搞些小品表演、小讨论等等,到初二、初三再发展到搞模拟法庭、辩论、社会调查等,这样做的依据是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教材内容的发展。再如在初一上“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板块时,由于这部分内容初三还会讲到,并且发展深化,所以没有必要展开得太多,应侧重于从“抵制不良诱惑”,“维护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等与初一同学关系较密切的几个方面去讲解。我觉得这样比较贴近初一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课堂反应也会不错。就拿“抵制不良诱惑”这个角度来讲吧,可以叫几个学生表演了在路上被网吧老板热情“邀请”的情景小品,然后让大家七嘴八舌地想对策,气氛便会很热烈。大家再“顺便”批评那些去网吧的行为,一些光顾过网吧的同学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它贯穿着思想品德教学的全过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果理论不去联系实际,那么学生学到的就只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他们就不可能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原理的精神实质,更不可能把这种科学的理论变成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样,联系发展的实际,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应有之义。理论如果不是联系发展的实际,理论不仅会失去事实的依据,使其科学性无法得到有力验证而变得苍白无力,而且会大大降低其在学生心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思想品德课又会回到学生上课不听、听了不信的老路上来。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理论联系发展的实际。

推荐访问:思想品德 课教学 理论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