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及艺术处理:舒伯特艺术歌曲

  在艺术歌曲领域,舒伯特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可惜这位伟大的天才生不逢时,他出生得太晚,不能像贝多芬那样亲身经历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风暴,感受到强烈的自由和民主的空气;他又逝世得太早,未能看到震撼整个欧洲的1830年和1848年的革命热潮。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梅特涅(K.Metternich,1773―1859)当政之下压抑地度过的。正像他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所描写的那样:“没有作为的、没有意义的生活,这正标志着我们的时代。”舒伯特一生勤奋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理解和接受,使他感到痛苦伤心。他是一位腼腆、内向而又谦逊的小学教员,在爱情上不顺利,在思想上受压抑,在地位上微不足道,在经济上穷困潦倒。他的声乐套曲《冬之旅》(Winterreise)中所表现的忧郁、失恋、痛苦、孤寂和绝望,正是舒伯特本人和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写照。但是,舒伯特作品中更主要和更值得珍视的是他那颗爱人类、爱自然、爱世界的赤子之心;是那种强烈的、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是那种在绝望的、悲惨的环境压力之下曲折反映出来的对生活的勇气。这体现在他那辉煌的《C大调交响曲》及《B大调三重奏》里,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许多艺术歌曲中。如在《春之梦》中描写了失恋者在寒冬梦到明媚的春天;在《流浪者之歌》中,表现了流浪者热爱故乡的真切感情;在《鳟鱼》中,流露了人道主义精神;在《圣母颂》中,表现了纯洁的心灵和对信仰的无限虔诚……舒伯特在现实生活中永远追求着理想、幸福、欢乐和美好的世界。他把音乐看成是生活重压下的一种安慰,是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理想――自由、人类的尊严、精神的美……的寄托。
  舒伯特还从优秀的民歌、传统的古典音乐和杰出的诗歌等三方面汲取营养。他十分熟悉奥地利民歌,因此他所作的一些民歌风格的艺术歌曲,如,《菩提树》等,都变成了民众的新的民歌。舒伯特从歌德的诗歌中受到很大影响。歌德在1770―1775年间所写的绚烂而情感洋溢的抒情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深远的意境,感人笔触,诗与哲理完美面巧妙的结合,大胆运用色彩丰富的诗歌韵律等特点,这对舒伯特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在舒伯特六百余首艺术歌曲中,就有七十三首是用歌德的诗谱曲的。舒伯特年轻时就显露了超凡的音乐才能,十七岁时就写出了名曲《纺车旁的格雷特兴》,十八岁时就写出了杰出的作品《魔王》、《野玫瑰》、《不息的爱情》等,十九岁时写出了深刻动人的《流浪者之歌》和《米侬曲》等。他能够在一天内同时写六七首歌曲,甚至最多的达到一天八首!仅他十八岁那年,就写出了一百四十四首极为优秀的艺术歌曲。
  舒伯特为缪勒的诗篇谱写的一部套曲《冬之旅》,完成于作曲家去世的前一年,即1827年,是舒伯特声乐套曲的巅峰之作。当时,舒伯特体内的恶疾正在损耗着他的生命,那一年夏天,当他读到缪勒的诗作《冬之旅》时,立刻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诗歌恰好符合舒伯特此时的心境,于是,他很快将它们谱写成一部绝美哀婉的声乐套曲。
  《冬之旅》的主题是:“孤独”,描写一个被爱情抛弃的磨房工,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在寒冬的冰天雪地里,漫无目的地四处漂泊,他饮尽漆黑寒夜的北风,渐渐濒临绝望,直至癫狂麻木,他记忆中剩下的仅仅是不堪回首的往事,他面对的只有不复存在的未来。缪勒的这部诗篇不像《美丽的磨坊女》那样有很强的故事性,而是更具有象征性,对主人公种种情绪的变化,描绘得细致入微,舒伯特在谱曲时紧紧抓住诗歌的这一特点,将主人公从开始时孤独心碎到最后精神失常并麻木之间的各种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菩提树》是这部套曲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表现了磨坊工对昔日的怀恋。这是一首运用多段形式的歌曲,每段前都有引子,引子奏出很富于形象的风吹树叶的形象。第一段是用E大调写的,主题与伴奏结成简单的四部和声;第二段则为主题在e小调上的变奏,伴奏奏出安静而和蔼的菩提树的形象。有意思的是,当歌词中唱到旅行者听见菩提树对他的安慰的语声时,音乐回到了E大调,并且也响起了钢琴的回声。这种大小调的对比强调了画面的内在的对比性;第三段又是一个变奏,伴奏强调了风的形象,旋律则发展了前面的乐思,表示了旅行人去意的坚决。这两种乐思的结合在这里好像形成了一个全曲的展开部;最后主题又在原调上以基本形态出现,伴奏中仍出现了菩提树的形象,并且在音程上较前更为宽广。引子的最后出现,作为全曲的结尾。可以看到,舒伯特不仅运用了变奏方法来形象化地刻画这种多段体的歌曲,并且也运用了奏鸣性原则来构成全曲。他的歌曲好像纯粹来自民间,但同时又运用了最高的音乐手法。因此,可以说他是能够结合民间音乐与古典传统成就最突出的一个人。
  《春梦》是《冬之旅》中非常有戏剧性的一首,表现了梦想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之间的矛盾。歌曲在开始时,以清澈的琴音,和轻快的歌声,描绘了一幅梦境画面:美丽的鲜花,绿茵的草地,小鸟的歌唱;突然间,报晓的雄鸡惊醒了美梦,做梦的人又回到了寒冷和阴暗的现实,房顶传来乌鸦的哀啼,歌声也随之变得急促和不安;然后,是对梦境的回味,歌声温情脉脉,也怅然无比。
  这首歌曲特别注重对人物感觉的精确描述,最突出的例子是有关梦中人醒来后回味梦境的词句。在梦境中,做梦的人拥有了爱情,与自己所爱的姑娘甜蜜地拥抱和亲吻,幸福的感觉难以言表,然而雄鸡的报晓又将他带回现实中来,也惊醒了他的心,他只有追忆那已逝去的梦幻;这时,歌中描述道:我又合上双眼,我的心仍旧暖意融融跳不停。――真是惟妙惟肖,仅用寥寥数语,就将一种既甜蜜又伤感的情调活现了出来。
  《磨王》与其说是一首艺术歌曲,不如说是一阙短小的戏剧。歌德的原作是一首有着民间气息的叙事歌,而舒伯特创作的歌曲使原诗歌更加形象化。歌曲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深夜,父亲抱着病重的儿子在瘴气笼罩的树林里策马狂奔,头戴王冠的魔王紧紧地追赶着他们。魔王用甜言蜜语哄骗孩子跟随他而去,又不时凶恶地进行威胁。孩子十分害怕,向父亲求救;父亲则掩饰着内心的恐惧,将孩子安慰。当父亲筋疲力尽回到家中,发现孩子已经被魔王夺取了生命。
  歌曲中明显包含四个角色:父亲、儿子、魔王和叙述者,他们均被配以性格鲜明、特点各异的旋律,以演唱者来加以表现,钢琴则用来描绘周围的环境,并将全曲联系在一起。以女高音表现孩子,男高音表现父亲和叙述者,男低音表现魔王。这样的安排不仅加强了歌曲的戏剧性特点,也使得故事本身给人的感觉更加惊心动魄,孩子的惊惧,父亲的恐慌,魔王的狡诈,都历历在听者的眼前。
  具有民歌风格的《野玫瑰》,是最为人熟知的舒伯特艺术歌曲之一。歌中进述一个少年在荒野中见到一朵娇嫩鲜艳的野玫瑰,他对她说:我要将你采摘回去;野玫瑰回答道:我绝不答应,我要刺痛你,让你永远也忘不了;然而少年却不顾刺痛,粗暴地折断了玫瑰,可怜的玫瑰只有徒然悲伤叹息。
  这首歌曲实质上是对命运的感叹,无论野玫瑰多么美丽、多么坚强,然而面对无情的命运,她依旧无法逃脱被摧残的结局。不过,舒伯特的谱曲并没有过多渲染悲剧的情绪,反而具有活泼明快的民间舞曲的节奏特点,甚至有一些谐谑的风格,直到“野玫瑰,野玫瑰,红色的野玫瑰”一句出现时,歌曲速度才渐渐放慢,表达出内心的感慨。
  艺术歌曲与古典乐派作曲家的艺术歌曲的不同之处。在加强伴奏作用方面,舒伯特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歌词、旋律、伴奏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意境完美。

推荐访问:舒伯特 艺术 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