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解题中学生缜密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编小学低年级教材在编写上注重观察、强化操作,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形成表象,靠已形成的表象理解、记忆知识,并能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充分体现了“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这一儿童认识规律。这样把观察、操作、表述、思维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达到同步发展的目的,使观察成为思维的源泉,操作成为启迪思维的手段,语言成为表述思维的工具,使学生真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下面就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浅见: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低年级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呈现。因此,必须让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进行观察,从而获得并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其进行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1.让学生学会有次序地观察。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常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往往只能看出图中比较明确的事物。因此,我在教学中认真地教会学生有目的、按顺序地观察,使他们学会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去观察图意。以开学图的教学为例,首先从整体出发,让学生讲出这幅图的图意,并结合反映学生校园生活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引导学生仔细地分析图意。点数图中各种事物的个数,可以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如国旗、老师等),后数数目大的一部分(如浇花的小朋友、打球的小朋友),然后再合起来数。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把整个画面按照顺序,从1起逐一讲到10。
  2.引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如《课堂练习》第一册第63页思考题:填上数使每条钱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10。首先观察这幅图的特点,找到解这道题的突破口(先填中间数),其它数就迎刃而解了。
  
  二、手脑并用,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学具或通过折折画画等动手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通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在操作中积累动态表象。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的是一种表现行为过程,情境形式极其有利,而且能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上获得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记忆。如:“九加几”的进位加法,在学生完成观察、操作后,要求学生把纸盒皮球收起,在脑子里回想刚才盒子里外的情境,又是怎样移动皮球便一下子看出盒内盒外共有多少个皮球的,凑十的情境表象就异常深刻。
  2.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可要求学生对照算式42-28进行学具操作,要从42根小棒里拿走28根,应该怎样拿?学生在操作中很快遇到难题:个位上的“2”不够减去“8”怎么办?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让学生把操作过程加以完整地复述,结合列竖式讲清算理,顺利地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动手操作,使“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一再减”的算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抽象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也能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体现。
  
  三、运用语言表达,内化新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形成。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的概念、基本算理、计算方法的理解。为此,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惜花大力气让学生动口表述算理、讲清思路、说明原因、归纳方法等,让学生能建立清晰的概念,内化新知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摄取的信息,最终需要借助于讲述操作过程的语言与经过上升为抽象并达到内化的目的。如“9+7”,我引导学生边摆边说:“从右边的7个红圆片拿出1个到左边,9个黄圆片和1个红圆片组成10个圆片,再加上右边剩下的6个红圆片,得到16个圆片。”使学生在手、脑、口方面均得到训练,并从中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3.根据算式教给学生算理和计算方法。我在传授新知识时,凡是学生能说出或经过启发归纳出的内容,都让学生充分说出思维过程,而且尽量做到多数人都讲。如“20以内退位减法”13-4。启发学生想:4加几得几,4加9得13。所以13减4得9。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减数加几得被减数,结果就是几。
  经过这样耐心启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加减计算基本功更扎实,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忽视思维过程,重视思维结果。教师单纯把书本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只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只授鱼,不授其渔。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凡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自己可以找出的规律、概念、公式、法则、方法……都要尽量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去找,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要别心裁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问,巧于设问,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思维状态。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同时获取各种思维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推荐访问:中学生 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