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假于物 美真兼得 善假于物的议论文素材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一些问题。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一要遵循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二要防止技术至上主义;三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四不能忽视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恰当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的确,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归结起来有两点:
  首先是依托网络进行的共同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网实现网上的资料查阅、观点发布、甚至实现在线的问题讨论;网络也为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教育网站,浏览共享资源,从而更广泛地汲取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就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当前喊得最“火”的一个词,“火”自有它火的原因,因为它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色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是,多媒体技术究竟在语文教学中占什么样的地位?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在此,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可脱离文本,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否恰当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也要以学生听说读写的质量来衡量。有的老师上多媒体课,一节课都在引导学生看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一直在看自己苦心费力搜集来的相关资料,不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机会,这样做实质上是在语文的外延上大做文章,而忽视了语文的内涵,课内弄不清,课外去填充,而文学殿堂的构建离不开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语言。我们的教学必须围绕文本这一感性材料来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感觉读书如黛玉读《西厢》一样“词句警人,余香满口”,我们要意识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实现的,我们决不能舍文本而它求。
  
  二、不可夸大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地位,技术至上只会求美而害真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只能是辅助教学,它决不能代替教学,而某些教师认为,我的课尤其是评优课、参赛课,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就不能得高分,就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可使用中误把手段当作了目的,赶的是使用新技术的“时髦”,从而走向了技术至上主义的极端,为了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忽视了根本的东西,这是违背语文教学的初衷的。语文教学应该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尊重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体验,以及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概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而多媒体的不当使用恰恰是学生展示这些“花架”,而不是那些有生气的“花卉”,也就是只做了表面文章,迎合了学生的“童稚的好奇心”和浮躁的心理。本来我们现在的整个社会都处在浮躁之中,在影视、网络上的快餐文化还少吗?在这个讲求一“网”打尽的时代里,学生已经很难坐下来认真地进行阅读和思考了,我们再给他们这么生动的画面,富于动画色彩的交互方式,只能使学生的心里对一个又一个新鲜刺激的急切等待中更加浮躁,他们怎能够安下心来,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深刻的关照呢?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学习要靠日积月累,类似‘积钱’,但有一点不同,积钱可以用投机取巧的办法,一下积钱可以积一万,而语文只能一个铜子一个铜子的攒。”我们想办法运用课件增加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认真地钻研、塌实地积累,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多媒体技术的不当使用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文学欣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非被动地服从。在语文课堂我们是要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却无意识地充当了遏制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帮凶。由于课件的下一部分内容是事先准备好了的,教师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自己靠拢,教师的种种“引导”实际上是把学生的思维指向了教师的思维模式,折断了学生思维的双翼,消磨了他们的自主意识,阻碍了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图像、动画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主发展。
  比如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智取生辰纲》、《雷雨》等课文,有些老师找到影视剧图片、片段加入自己的课件,其实你是在告诉学生:人物就应该是这样的。而看过之后,有的学生说,心里的人物根本不是这样的!他怎么这样演?反而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其实,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定形的课件会阻碍学生
  思维的发散,抑制学生的想象,只会使学生的想象的空间不断缩小。
  
  四、多媒体的滥用会忽视师生的言语交流和心灵沟通
  
  如果说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那么对话与交流应是教学的本质特征。凝聚作者生命情致的文学作品当然需要读者主体体验的积极投入,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对作品赏析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插在这个土壤上。”《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沟通”,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更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多媒体课上,教师整节课都在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只顾操纵鼠标和看大屏幕,很少与学生有眼神的交流,课件的过多过滥使用限制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并且限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教学个性的张扬。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呢?顾德希老师说得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就要有一定的‘量’,不能太少,还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不仅如此,“该用的地方都用好了,这才算做到充分利用。”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件的展示就是要出现在“愤”和“悱”之处,即课件要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服务。如,对《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学习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学生总是对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之美理解不够充分,障碍在什么地方?就在于学生对于音乐的专业知识太缺乏,生活阅历太少,如文章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些句子,有的学生甚至连黄莺的叫声都没听过,更别说“铁骑”声、“裂帛”声了,怎么谈得上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呢?如果我们通过课件把演员演奏指法及技巧播放出来,学生就会明白什么是“转轴拔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什么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然后用琵琶曲配以相应的画面,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出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潮。
  要想把多媒体技术用在当用之处,要求我们把握好语文教学规律,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好。我们一定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质,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术,扎扎实实地掌握阅读和分析两大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对重点、难点进行技术处理,才会事半功倍。另外,要求我们还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筛选能力,对众多的资料做到有选择地使用。

推荐访问: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