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毕沙罗|毕沙罗

  摘 要:毕沙罗是法国十九世纪后期最受人尊敬的一位绘画大师,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绘画技艺精湛,风格独特。特别是在“光”、“色”的探索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当前我们研究毕沙罗的艺术对提高中国油画水平有着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油画 色彩 写生
  
  2005年秋,法国印象派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界同行、美术爱好者及青年学子不远万里来参观学习,观众之多,出乎主办方的意料。这次展览是中法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部分。展览中一幅名为《蓬多瓦兹阿赫米塔什山脚》的风景画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这幅画朴素自然、清新,笔法含蓄而奔放,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幅画的作者就是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
  卡米尔・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于加勒比海中时为法国殖民地的圣・托马斯岛。毕沙罗的父亲是葡萄牙的法国犹太商人。毕沙罗10岁时移居法国,16岁应父母之命回到圣・托马斯岛,帮助父亲打理小商店,度过约5年的店员生活。1852年与丹麦画家弗利茨・梅尔贝一起到威尼斯旅行。1855年毕沙罗立志做一名画家,决定移居法国巴黎。同年,巴黎举行万国博览会,附属美展,柯罗和米勒的绘画作品使他深受感动。1859年,毕沙罗进入修士美术学院学习,在这里遇到莫奈、塞尚,同年首次参加沙龙展。1863年参加“落选沙龙展”,这项展览即马奈提交《草地上的午餐》参展而名震一时的画展。毕沙罗因此与马奈等印象派画家们有所交往。
  1867年,毕沙罗执着的创作终于见到了成效,他创作的蓬多瓦兹系列风景画如《蓬多瓦兹加雷山坡》、《蓬多瓦兹的房屋》等首先得到法国著名作家和艺术批评家左拉的高度赞扬,这时他的作品还没有形成他最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的光色表现,但他个人风格开始成熟。他擅长表现一些独特的细节,更擅长让丰富的细节在总体效果上取得统一。他的画面朴素中不失明快,凝重而饱满。左拉称赞毕沙罗为“我们这个时代,三四位大画家之一”。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毕沙罗避难英国,认识了画商保罗・丢朗-吕埃,后来他成为毕沙罗及印象主义艺术最重要的赞助人。此时毕沙罗的画风受英国画家康斯泰博尔等人的影响,开始研究光色表现。“如何让画面充满阳光”成为这一时期毕沙罗最感兴趣的问题。1871年毕沙罗返回巴黎近郊,开始创作适合于户外写生的小幅油画,用诸多明亮的纯色来构成画面,用一种更加率直的手法描绘街道、树木、天空、房屋等迷人的色彩,这种印象主义手法非常适合毕沙罗的气质,他把这一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我们所熟悉典型的“毕沙罗风格”。他强化了画面的色彩分析,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色彩明快而绚丽、含蓄中见奔放,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杰作,如《红屋顶》、《收获》、《蓬多瓦兹阳光下的小路》、《农舍》等。
  从1874年起,毕沙罗参加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其后,每届参展,对印象派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为印象派的发起者和中坚力量。1884年毕沙罗受修拉及西涅克的影响,一度采用点彩画法,不久放弃此一新技法。毕沙罗晚年由于视力衰弱,停止户外写生,在室内描绘街景和河港景色。1903年11月13日毕沙罗逝于巴黎。毕沙罗是法国19世纪后期最受人尊敬的艺术大师之一,他与莫奈、德加、雷诺阿、西斯莱等同为印象派的中流砥柱,而他后期的艺术活动也涉及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领域。保罗・塞尚曾把毕沙罗视作自己的教师和引路人。
  毕沙罗一生作品并不算太多,题材多数为自然景物和街景。毕沙罗说:“画你所观察和感觉到的,要豪迈和果断地面对。因为最好不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个印象。人们必须得到惟一的大师――自然,她是永远可以请教的一位大师。”在自然中,毕沙罗每当有所发现,便支好画架、画布,尽情地把他的印象描绘下来,力求表现出他从这一对象上所看到的光与形的平衡,表现出对象的宏伟气势及其全部结构力量。在这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的艺术效果。
  毕沙罗在印象派画家中,影响巨大,威望最高,他是印象派中的长者,他的每幅作品画了不止几十次,有的上百次,直到满意为止。他的风景画之所以出色,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画家,善于把自然物象的复杂简化为笔下的单纯,并能够赋予这些自然物象以迷人的气质。他的每幅作品几乎百分之百地对景物直接写生。他的职业生涯完全是在写生中度过的。即使是在晚年视力衰退的情况下,在室内窗边,他看着外边的景色,画了不少街景。他和印象派的画家们发展了户外写生,反复研究光影的规律,在油画的色彩上完成了一次革命,使油画不仅仅能表现人物的形体、结构,刻划人物的神情、物体的质感,更适合表现阳光、空气及光影下颤动的美妙变幻。
  毕沙罗对色彩的贡献是他用毕生的实践反复对景物写生获得的,他那层层叠叠的画法,铺垫了塞尚以及现代艺术的道路,他的宝贵经验一直影响着以后的画家及其艺术流派。特别是他那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在画布上反复地耕耘那种宗教般的虔诚、那一种专注诚恳的态度,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重读毕沙罗的作品除了给予我们高度的审美满足外更多的是给予我们艺术上的启迪。在今天,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照相机的普及,利用照片及数码产品在家中作画已成流行之风。好照片可以成为辅助材料,供创作时参考,有时候外出遇到好景色来不及写生,抓拍一下,是有必要的。但是无论多么精美绝伦的照片也无代替写生,代替不了写生时产生的冲动和感受,在当今各种美术展览会中,我们常常看到太多的照片痕迹,人物表现冷冰冰的,苍白无力,刻划深入但感情贫乏。不少学生下乡回来,速写本空空如也,只带回一堆拍好的照片。我们要想使自己的作品生动感人,即使是“名人”、“高人”的指点我想也无济于世,必须背起画箱走向自然,以造化为师,坚持长期写生,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也是毕沙罗的艺术道路给我们留下最好的例证。

推荐访问:解读 毕沙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