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缺少的英语 [创新教育:高校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摘 要:文章以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为主旨,论述了创新素质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当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重点探讨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 创新素质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①它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其理念、方针、目标和手段都以“创新”为中心,最终指向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具有相关性,而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承担着准社会工作者身份转变前的部分教育任务。体育教学因为其独特的教学互动模式、氛围,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体育表现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个性品质等。因此,探讨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功能与作用,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作用。
  
  一、创新素质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创新教育,这一新兴的教育理念,是人类教育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能够提示、展现和强化人类创造性的理想化教育,是当下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和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界教育理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显然,这句话对新时期下我国整体教育以及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高校扮演和承担着学生身份转型和知识定型的重要角色,因此,为了应对新形势下高科技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培养具有基础扎实、见识广、素质高、应变快、能力强,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高校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
  结构,才能提升其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二、当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创新当然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不能只靠热情、经费,以及盲目的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它也有自身的规律和构成要素。创新素质概括起来讲,是指人们在自身的基本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研究所形成的一种能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去发现和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②概括地说,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要素特征:
  (一)胸怀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信念以理想为中心,人对现实采取积极态度,逐步形成的某种深刻而稳固的信仰,通常都支配着人的日常行为和立场。任何人如果没有信念就会失去追求的目标,导致悲观厌世、颓废堕落、碌碌无为。只有远大志向的人,才有可能以坚定的信念、不竭的动力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取得重大成就。科学史上,从哥白尼到居里夫人,哲学史上,从苏格拉底到马克思,都是在各种挫折和磨难中,依靠坚强的信念才获得事业的辉煌的。许多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在深刻认识社会和自然本质的同时,也深刻认识了人生的真谛,他们具有崇高的人生境界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具备不断探索的个性和追求创新的精神
  批判和否定是创新的条件。不破不立,但是破字当头并不等于立在其中。因此要针对怀疑、批判和否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不断探索。这个过程也就是提出新思想、创立新理论的过程。而其中,不断探索是创新的前提和保证,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个性的人,一定是那些敢想、敢为、有勇气独辟蹊径、有能力开拓进取,并不受逻辑思维的约束,冲破传统理念的禁锢,透过各种分散的零乱的经验材料,去无限地遐想和假设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图景,透过那些被感知的经验现象,去猜测人们无法感知的那些现象背后的隐蔽机制和内在本质,以获得最新颖、最奇特的技术发明和科学真理的人。
  (三)拥有广博知识和创新人格
  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看,任何领域的创新都不是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都是有高度综合、高度交叉、相互渗透的特点。因此,创新者必须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人文基础。在人类创新史上,不少创造巨匠不但在其专业领域有着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在其它相关领域也有着广博的涉猎。如,伟大导师马克思、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等能在历史上做出举世惊人的创新,除了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索问题外,他们那极其渊博学识也是决不可少的。当然,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两者对创造活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非智力因素不仅能够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能够促使创造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因此,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等。③
  (四)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分化、重组与整合,各种边缘性、交叉性等新的学科及研究领域不断涌现,使得在当前和今后的科学研究上,欲想取得重大突破,就得动用多门学科知识,且需要多人的集体攻关,而不是凭某一两个专家、学者的单打独斗所能胜任的。这就需要参与其中的每一人必须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例如,我国的每一次航天火箭的成功发射,无不是若干科学家以及无数的科技工作者通过长期精诚合作和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别样的、开阔的、互动性强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表现机会,它具有其它学科在创新培养上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因此,通过体育教学过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成了当下体育教育者们新的追求。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多提问题。
  所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之中,自由思考、积极思维、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大胆提出新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能会开辟一个新的领域,而解决问题需要的只是一些技巧。同样,从创新的角度看,也是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保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培养问题意识。譬如,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用“体育课前必须要准备活动吗?”的问语,来启发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来。这样做的意义,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一种好奇心。因为“问题意识”来源于敏感性和好奇心,丰富多彩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人们的童稚心、求知欲,给人以启示、希望和力量,增强人们预设未来、推断态势和高瞻远瞩的能力,使其能够对已有的理论不断地否定、颠覆,不断地翻新花样、奇思异想、别出心裁,及至独树一帜,从而加速创新意识的建立。
  (二)巧用“学习――发现”模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探索个性。
  体育教学中,运用“学习――发现”模式教学法时,要求在课程设上既要注重围绕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又要充分考虑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需要。实践证明,运用“学习――发现”模式这一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智力的发展以及兴趣的提高。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求知欲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探索个性。例如:在教学篮球传切配合这一基础战术时,可启发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战术运用的协调性、突然性、默契性、隐蔽性和迷惑性等教学和练习重点与难点,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学习新知识、发现和探究新问题。坚持长期这样做就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研究动机,并有助于他们问题意识和探索个性的建立。
  (三)设法创建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新意识的产生,有赖于人格的自由与舒展以及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尽可能使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敞的空间,注重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完善,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要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练习和互动:轮流充当“教师”、设计游戏、组织竞赛、执行裁判以及自测自评等。另外,体育教学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学过程,它是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引导的基础上,以学生反复练习和积极参与为主要内容,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探索和思考的机会,也为教师提出了启迪思维、开拓创新的要求,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可以在和谐的气氛里对教学内容展开讨论、质疑,或发表自我的见解,提出新的假设,甚至将课堂辩论“延伸”至课外,从而使体育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场所。
  (四)完善课外体育,丰富校园文化。
  课外体育是体育课的延伸与发展,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激发性特点,能提供通过运动平台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东西或讨论的内容得到消化和完善。同时,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学生陶冶性情、磨练意志、塑造自我有着重要作用。而课外体育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文化与体育氛围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五)体育教师应成为创新教育的开路先锋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直接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所以,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创新”为中心,切实贯彻健康第一观、终身体育观、全面体育观、主体体育观、适度体育观,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热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指导教学实践。要认真贯彻个性化原则,切实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力,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能力。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一定要有历史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以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去感染、推动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未来的挑战。④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当下,高校体育考核制度大多是在统一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采用“一刀切”,以技能考核为主。这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新形势下,其弊端已越来越明显:不能充分展现和反映学生进取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等品质,以及学生全面的素质水准。因此,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应将“成绩达标法”改为“实际进展评价法”,形成一个综合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成绩达标法挫伤了那些学习态度较好而体育“成绩”不佳的学生的积极性,而“实际进展评价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基础、出勤率、学习态度、技能进展情况,给学生一个既主观又客观的合理评价。这样就克服了体育成绩的评价刻意追求客观和量化的不足取的情况,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性培养的价值取向。
  
  注释:
  ① 李巍.创新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科技教育,2007,9.
  ② 张淑春.创新素质的内涵、结构及特征.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9.
  ③ 赖云莉等.浅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教育与职业,2007,10.
  ④ 赵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析.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3):98-100.

推荐访问:体育教学 缺少 高校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