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备什么 [教师要备有“一桶更新的水”]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世纪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一专多能 促进者 引导者 创新教育      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备有一桶水。这是将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与自己应有的知识的一个通俗比喻。那么在一个崭新的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教师又应具有怎样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适应未来高科技时代呢?1989年11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提出:九十年代的人都应掌握“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通行证,强调读写和运算能力,强调取得人要获得能使自己在社会上生活得有意义、满足自我作用的知识;一张是职业性通行证,指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进行劳动所需要的教育;一张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付诸实施的能力。由此可知,教师原有的“一桶水”需要不断地更新,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教师的质量要求是关于作为个体的教师之理想形象的探讨。它与教育一样,是一个古老而又常唤起人重新思考的话题。只要时代处在深刻变化的转折关头,人们在重新审视现有教育、找出它的问题、希望改变它的现状,并赋予它新的使命的同时,总会提出教师质量问题,为教师重新画像。今日之中国正处在这样的时期。
  21世纪的逐日逼近,催动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新世纪对中国来说绝不只具有时间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历史意义。20世纪末,中国人民将最终�掉近代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国耻”、“贫穷”、“落后”三顶沉重的“帽子”,挺直腰杆,大步迈入新世纪,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历史。教育现代化蓝图的构建、对今日实践的积极改革,是这宏伟新篇章中的基石部分。近年来随着对基础教育新的质量要求与目标的明晰,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国内有关教师及教师教育的研究也日趋活跃。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集中讨论新世纪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中小学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数量最大,对新一代的发展具有最广泛影响的人物,是21世纪基础教育实现新的高质量的支柱,他们与民族未来的希望直接相关。
  
  一、教师应该有一专多能的知识。
  
  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随之急剧深化,换句话说,原有知识的陈旧率越来越快。据英国技术预测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50年增加1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加1倍。在此状况下,即使你已经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但在学校中所学得的知识犹如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要形成全方位的、贯穿于一生的学习。
  
  二、教师由“传播者”向“促进者”、“引导者”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学生的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舒的环境,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广大生物学教师应改变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播给学生、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和学生一道探究、寻找真理。
  如“动物运动”中“运动方式”一节,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马的奔跑、鹰的飞翔、海龟的爬行、蜗牛的蠕动、海豚的游泳、袋鼠的跳跃,使学生通过形象的动画画面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再如“藻类植物”一课,作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藻类植物,没有一个直观认识,授课教师应巧妙设计:用一些海带、紫菜等实物,引导学生认识藻类植物;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出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三、教师讲课时不能太满、太透、太细、太实,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打破僵破的思维梏桎,完成教学任务。
  
  讲课不能太满,一节课要根据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理解,课的性质类型等因素,留足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教育效果的大小,总是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正比,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的发展”。这样学生才能认真思考,勇于质疑,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讲课不能太透,上课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留给学生自己想象和发挥的余地,即“空白”。生物教学可以采取讨论、阅读、读图、看标本、看实物、观模型等手段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根据理解程度,进行知识重新组合和类化。相反,过透的讲解有时反使学生厌腻。如果让学生自我获取、思维、探索,那么教师所讲的重点和学生的活动,有机结合,就会加深学习理解,激发创造欲。如学习叶的形态结构时,指导学生分类采集洋槐、月季、苹果等植物的叶子,让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叶的形态结构及单叶、复叶、叶脉、叶序等枯燥的概念,课堂与自然有机结合,将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的感性知识系统化,与课堂上的理性知识相互交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课不能太细,上课适当,留有“细枝末节”,鼓励学生去思考,在读、思、疑、议、练中咀嚼枝叶,品尝味道。有时,结论不一定对,但经过自己的不断思考,锻炼了思维,培养了探索精神,而且这样的结论有助于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这是一种重视过程的体现,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他才会有一种新奇的喜悦和不易忘怀的情感,学生越是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教育效果就越大。而过细的讲解,学生要做的教师已全包办代替,只能阻止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思想的萌芽。
  讲课不能太实,一幅画除了正确的主题思想外,作者那健康、清新含蓄而不直露的表现手法,给人们的思维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课堂教学也是这个道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事无巨细都说得揭底亮相,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回味的余地,否则会失去课堂教学固有的优越性,不利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课后经常性的留几个趣味的综合性题目供学生思考,学完根、茎、叶章节后想一想,为什么有人说:森林是贮水站,森林植被的破坏,会给人类的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使自然灾害愈加频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和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教学中重视并留给学生“空白”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创新能力的启动,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获得真正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现陶行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伟大理想。所以,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要有一桶更新的水,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

推荐访问:备有 教师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