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与策略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还原了课堂本来的真实面目,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在师生互动中,适度地拓展和创造,去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同时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鼓励学生即兴创造,从而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活机动组织教学,以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从而促进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我认为重点在于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合理调控。对于课堂生成的“非预设思路”采取有效的策略,挖掘和利用学生的“非预设思路”中所具有的价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课堂教学生成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发现问题――“学贵有疑,疑而出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贵有疑,疑而出新”。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束缚在教师的教案和课堂的圈子中,其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
  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用一根28cm长的细铁丝剪成相同长度的两段做成两个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能否等于30cm■呢?为什么?学生答:不能,因为28cm分成八条边每条只有3.5cm,小于■cm。
  就在师生基本上认可了他的回答时,我班的数学课代表突然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好像能够围出来。”他的发现让大家都很惊讶,我也奇怪(因为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于是我就请他把他的方法讲解一下,其实他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让两个正方形有一条公共边,那么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有4cm(大于■cm),就能围出来了。我当场就表扬了他,同时让大家把他的方法验证一遍,大家沉浸在发现的愉悦之中,纷纷动笔开始尝试。
  这个事例说明课堂上教师可以有自己新的独特的发现,但更多时候是学生自己有独特的发现,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思路。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生疑,深入生疑,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这样的课堂必定会充满活力和魅力。
  二、顺应出格――“见风使舵,顺水推舟”
  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追求完美。一旦出现非预设现象,我们应该顺水推舟,合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
  如在上“概率”这一节课时,课间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在玩扑克牌。我并未批评他,而是顺应学情,改变教学预设,让学生们在他的这些纸牌中做文章(导入新课)。学生们通过抽牌游戏感受到从一副牌中,任抽一张是红色与抽出一张是黑色的可能性是一样大。这样借助抽牌游戏,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思考问题变得敏锐而深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找准时机进行的引问和追问及教师适当的“点拨”来不断推动问题朝生成的教学目标靠近。到此,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活了。可见,当我们面对无法预知的问题时,应当学会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会使课堂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三、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在学习代数前,学生可能会以为代数是空洞的符号和繁复的计算。为了纠正学生这种不正确的想法,真正了解代数具有丰富意义且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一门基础学科。经过实践我发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生成课程资源对激发学生对代数学习的兴趣有着显著的效果。
  如在学习打折销售问题时,我展示2006年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满200减80”顾客损失49元,扬子广场商场被告欺诈(原价618元的羽绒服是打完九五折后才减价的)。展示了这则新闻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知道顾客损失的49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2)你认为顾客与商场谁更有理?
  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展示类似的生活情景,从而生成问题,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深刻体验学好数学的必要性。
  四、妙用错误――“将错就错,变废为宝”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误有时也是一种有效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教材出错,都有可能是一种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倘若教师能巧妙利用错误,选用有效策略,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对数学知识的情感体验。因而,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五、把握学情――“因生制宜,因时而化”
  把握学情,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环境和智能发展。课前尽量地预测学情,做到有的放矢;课中,根据学情,及时捕捉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架设新的平台,课堂就会变得更加鲜活。
  九年级上册的“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新授课时,我一开始就用配方程推导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我讲得很顺利,但却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我的讲解听不懂,怎么办呢?课堂教学不能再按我预设的计划进行下去了。这时,我意识到学生跟不上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因为那样推导步子太大,与学生的基础不相适应。我及时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方案,采用缩小步伐的策略,生成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如何将x+2ax=b变形为形如x=m的方程?由于这一阶梯设计适当,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见,课堂中不是缺少教学的资源,而是缺少教师的发掘。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对待,冷静处理。面对突然生成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以有价值、有创见的情景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数学教学更加和谐有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初中数学 生成 课堂教学中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