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

  新课改以来,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来充实自己的课堂实践,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完善自己的课堂实践,这样才能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
  1.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多次参加了校内教研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稿,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实践表明,这种分工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我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的。近几年的改革收获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
  2.夯实基础是搞好教学工作的根本。
  高中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去夯实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对于形象性、趣味性、多元性的新课程,我们在看到它的优势的同时,不应忽略数学教育中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了一个数学积累本,让学生把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算理等做一个细致全面的总结与记录。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知识的衔接,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做了良好的知识储备。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函数基本性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壮观的烟花片段。“菊花”盛放,制造时,一般期望它达到最高点时爆炸。那么,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如果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为h(t)=-4.9t2+14.7t+18,烟花冲出后,什么时候是它爆裂的最佳时刻?这时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考试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4.不应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不加选择地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或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至于这些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则无暇顾及。忽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就无从谈起,数学的教育性就大打折扣。
  5.数学教学要十分细心,不可粗枝大叶。
  不细心,粗心马虎是学生的通病,也算非智力性错误的一种,其实克服粗心大意,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比如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最后,要教育学生养成验证的习惯。看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题目要求,代数式的变形是否符合逻辑,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周到。另外,对于常见的易于马虎的地方要经常性地强调,并要提出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对数式真数位置大于零,直线的斜率等问题。
  然而,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思维品质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潜移默化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老师自身的教学必须是细心的、严谨的。
  6.高中数学教学要关注结论推导过程和把握公式定理实质。
  “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皮亚杰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的过程。数学学科的建立,遵循这样一条路径:人为假设制造出某些公理―公理而推导出来原理―原理而推导出来公式、定理―构建起逻辑性和严密性都很强的学科知识体系。这就导致了数学教育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它既是旧知的发展,又是新知的基础。二是数学的推理、演绎、归纳、概括是永恒的。让学生学好数学,应遵循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知识,而数学公式的符号化、数学定理的概括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规范性,致使学生对准确把握公式、定理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和运算程序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应关注数学结论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推导出新的结论,把符号化、规范化、概括化的公式定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之中,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的数学公式定理,让这些公式、定理运用自如,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推荐访问:教学实践 新课改 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