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教学内容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怀化学院培养应用型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思考与实践,阐述了对人才培养计划的修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专业技能考核等方面的实践与改革措施。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 生物科学专业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改革
  
  我国高校在经历了急速扩招的发展之后,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办学质量,成了各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怀化学院作为湖南湘西地区的普通地方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实力,多年来以“教学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1]的准确定位为指导,务实进取,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2009年怀化学院向全院提出了“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要求,即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在人才培养内容上融学生的“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发展迁移能力”为一体,在人才培养途径上融“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借此提升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2]。
  我系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向来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过硬专业技能、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途径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我院明确提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更是坚定了信心,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其中,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明确目标,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专业办学的蓝图与标准,它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学制、学分、学位及修读要求等内容,是专业办学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当然也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出发点和依据。生物科学专业自2006年设立以来,为切实提高办学质量,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需求,组织专家教授及广大教师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多次深入研讨,并逐步完善了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就人才培养规定方面,在修订后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目标与规格要求,确立了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首次将专业技能考核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独立的实践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计划。规定在大三第二学期学生必须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考核过关方可取得1个学分;第三、四、五、六学期,必须分别参加为期1周的科技创新活动方可取得规定的4个学分。在课程设置方面,将课程体系设为公共通用能力培养模块课程、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模块课程(包括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发展能力培养模块课程(包括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在课时分配方面,大力压缩了理论课程的时数,提高了实践实训课程时数。修订后的人才培养计划,凸显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定位,体现了贯彻落实“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宏观指导作用。
  2.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着眼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一改过去重课本知识和理论的视角,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即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高度,全面审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新优化组合教学内容,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如在动物学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动物学学科能力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在动物学的教学内容方面做了如下调整:弱化各门类动物的结构及生理部分的教学,强化各门类动物主要特征与分类的教学,加大了动物保护、资源动物、研究成果的有机渗透;布置小课题,可以是某一领域的综述(如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或介绍一种动物,要求学生单独或以2―4人一组通过查阅文献完成一个课题,并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左右的汇报,等等。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充分发挥理论课教学的平台作用,建立培养动物学学科能力必要的知识体系,强化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意识,培养查阅文献和科学思维及表达的能力,进而结合实验、野外实习等途径,培养学生开展动物学研究,进行珍稀动物鉴别、运用动物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践问题等的学科能力。
  3.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
  为了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各实验课程根据本学科能力构成的需要,制定了各学科的专业技能标准,并以此为依据,修改了实验项目和考核办法,并将实验课从过去依附于理论课的一个教学环节独立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使实验课自成体系。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科基础能力,而不仅仅是验证理论知识。如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动物学实验教学中,2008级至2010级的动物学实验项目与2006级的相比,两者相差达50%以上。目前动物学实验项目分为显微镜的使用和生物绘图、原生动物系列实验、蛙的早期胚胎发育与变态观察、无脊椎动物比较解剖、脊椎动物比较解剖(一、二)、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一、二)、动物宏观标本制作、设计性实验,共8大块。这些实验项目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与生物绘图的基本方法,学会浮游动物的采集、培养和观察,掌握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处死及解剖方法,了解动物分类鉴定的一般程序,学会分类检索表的编制与使用,学会动物浸制标本、鸟类剥制标本等动物宏观标本的制作,学会动物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与表达。这些方法正是动物学学科能力培养中最基本的内容,即动物学科基础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为了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一方面加强了实验教学各环节的规范训练与管理,另一方面改革了实验成绩的考核办法,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实验过程、实验小论文和期末实验卷面考试与操作考试。最后,学生在大三第二期还要参加系部主办的专业技能达标考核。
  4.野外实习内容改革,突出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内容,过去主要是动物、植物等的综合实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动植物学知识深入自然,进一步认识动物、植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标本的采集、制作与鉴定等。为了加强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野外实习的良好平台,对野外实习的目的和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对于野外实习的目的,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培养野外工作能力、学习小课题研究、培养团结协作与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培养交流与交往能力。对实习内容,除动、植物学综合实习外,增加了小课题研究、举办实习成果展,尤其是充分利用实习地区少数民族资源丰富的优势,增添了民族生物学的调查,等等。改变过去的管理方法,实行小组责任制,强化了学生的分工与协作。实践表明,这种内容丰富、切合地方实际的野外实习,不仅使学生的专业和技能得到了综合运用与培养,而且初步学会了课题研究及民族生物调查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加深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融洽了民族间的感情,培养了交流与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使实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实行专业技能考核,推进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
  为了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能力的建设,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意识,生命科学系自2008年起即着手制定各主干学科的专业技能标准,如动物学、人体解剖与生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各学科规定了作为专业基础能力必须掌握的技能项目及其标准,并制定了技能达标考核的办法与细则。2009年首次对2006级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专业技能达标测试,对考核不过关的学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复习,然后进行补考。2010年7月在修改人才培养计划时,首次将专业技能考核写入,明确规定了专业技能考核的时间和给予1个学分的标准。至此,专业技能考核写进了正式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对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历经几年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着力培养自身综合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11年毕业的49人中,英语四级过级率达94%,专业技能一次性过关率达100%;三分之一的学生自大二第一期起即进入各实验室跟随老师进行科研或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获得学校资助立项的创新性研究项目4项,参与完成教师科研项目6项,参与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项;4人获2009年湖南省植物学年会学术论文奖,获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省级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1项、校级2等奖2项、校级三等奖3项;采集制作动物和植物标本300余份、180余种;主办实习成果展1次,得到了全院师生的高度好评;在溆浦一中、溆浦二中进行的毕业教育实习中,学生爱岗敬业,授课得到了实习学校师生的普遍好评,表现了较高的专业素质,被实习学校认为是近几年最优秀的实习生;在全国硕士入学考试中,49人参考,31人上线,录取29人,考研录取率达59%;在余下20人中,有1人考上公务员,其余分别走上了教师、技术员等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白波,张应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52-154.
  [2]谭伟平,宋克慧,彭庆文.怀化学院“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7-69.

推荐访问:教学内容 生物科学 探索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