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浅谈语文教学与生活】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让语文教学向生活开放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观察探索身边的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再现文本中的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菩萨兵》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寻找藏胞、帮助春耕的情境。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了解了一些红军长征的历史,理解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懂得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却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伴以精心剪辑的配乐),同时加以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体验文本中的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准备一些茶叶,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的春景图: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让学生随着如诗如画的意境,伴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优美旋律,学生可以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在表演和欢唱中学生所体验到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更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教材
  书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书,又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也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1.利用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的一些事物可以引入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校园的橱窗、黑板报、各种告示牌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读、去说;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也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讲、来谈。
  2.利用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训练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如教师悉心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庐山的云雾》、《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等。又如教师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本地的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施耐庵纪念馆、陆公祠等,就是一些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利用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我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能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推荐访问:浅谈 语文教学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