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意的语文教学游戏 [让语文课堂多一些有效生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教师应消除“教材本位”的思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新课改的大好春光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追逐那种热热闹闹、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所谓“好看”的课,而轻视甚至无视文本的价值,淡化了教学目标。这种缺乏个体知识建构、文本揣摩和学生情感体验的生成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
  皮亚杰指出:“学习从属于发展,而非相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并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成尚荣先生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因此我们确定教学生成是否有效,应以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否得到发展和提高为标准。课堂上,教师既要不拘泥于原定的教学目标,又要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自然生成,力求“形散而神不散”。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多一些有效生成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积极鼓励,让学生在生成中享受快乐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通俗地说,“预设”就是“计划”,而“生成”则是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变化”。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文本不断交汇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喷射,新的信息、新的学习需求不断涌动产生,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就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为了让语文课堂多一些有效生成,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看成平等的朋友,用亲切的笑脸、真诚的笑声、和蔼的话语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对话互动,努力使学生敢说、想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互动和生成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教学《枣核》一文时,我让学生谈谈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从美籍华人身上学到了表达思念的方法。”还有的说:“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正当大家的发言精彩纷呈时,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美籍华人思念故乡的情感还不算真切。如果他思乡心切,为什么不回家乡定居?”对于这样的“叛逆”,我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微笑着鼓励他说:“美籍华人思乡之情是真切的,思念家乡未必要回乡定居。也许他也想过回国定居,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如愿罢了。你很聪明,别人没有想到的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方式,你想到了。”听了这番话后,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呵护,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激发。
  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生成中获得发展
  理解文本是课堂生成的基础。在解读文本时,学生的阅读体验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是很正常的,但教师不能一味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应该及时调整预设,使之成为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基础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体验,让学生在对话、交流、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纠偏中个性获得发展。一次,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执教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讨百草园生活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无味。在集体交流的环节,有一个学生说:“三味书屋生活并不枯燥无味,老师读书入神时,学生可以在下面画画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这位老师竟微笑着说:“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很独到。”老师一味地迁就学生,失去了应有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此生成自然是无效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提高。
  三、克服盲目,让课堂在生成中演绎精彩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不唯预设,不是不要预设。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使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有效,将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
  1.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
  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如学习《幽径悲剧》一文,可以生成出各种破坏环境的现象;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可联系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生成出刻苦学习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知识经验的储备、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做到心中有数,以求预设的可行和有效。
  2.有效开发资源,力促机智生成。
  动态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学情景。在制订教学方案时,教师要注重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既要对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以达到优化预设、机智生成的目的。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和父母关爱子女的小故事,为课堂生成储备知识、积累经验。当学生体验了“背影”的感人之处,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情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当时有没有理解父亲这份爱子之情?”一个学生回答:“我从他多次的指责和后悔中觉得他当时还没有理解父亲的这份感情。”(这位学生平时爱乱花钱,曾因妈妈拒给零花钱,与妈妈发生争执)听了他的回答,我快速反应,说:“同学们平时有没有遇到对父母的关爱不理解的事?”那位同学第一个举手发言:“我喜欢乱花钱,爸爸、妈妈控制我用钱是对的,我现在知道自己错了。今天回家,我一定向妈妈道歉。”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已有的经验被激活,认识有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注重反思,让教师在生成中不断成长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感想、体会、启示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持续的反省、批判和总结,从中寻得成功经验和失误原因,从而为后续教学提供调整依据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教学反思应以新课程理念为统领,反思的中心不是围绕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是学生学得怎么样;反思的重点不是教学如何预设,而是知识怎样生成;反思的视角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反思时,应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选取恰当的切入点,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和思考,无需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几个重点的要素或方面,深入挖掘,力求有所得。如此长期坚持不懈,定会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生成的火花必将在语文课堂上不断绽放。
  有效生成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只有善待生成,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语文课堂的教学生成才是有效生成。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拥抱文本、超越文本、返归自我、超越自我的课堂,成为唤起形象、撞击思维、催发情感的课堂,成为知识建构、能力发展、人格完善的课堂。

推荐访问:生成 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