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交际文化差异_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还要研究英语语言的文化因素,了解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在交际中克服汉语与英语文化在语用上的差异,使交际取得成功。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 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5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5岁。”
  “不,我已经32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teacher,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 亲属称谓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而英语里的此类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除了辈份清楚外,其他关系只能从上下文中仔细推敲或当面询问。如brother兄弟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英语中的cousin一词更是无所不能,它不但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连性别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要准确地翻译这个词,必须置之于语境中考察。家庭成员之间,中国风俗兄弟姐妹一般按长幼称呼,如大哥、三弟、四妹等。而说英语的国家则习惯于互叫名字。许多人甚至直接用名来称呼父母的兄弟姐妹。对西方人来说,辈份的高低是不十分重要的。
  
  3. 社交称呼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单从称谓的多样性来说,英语比汉语略逊一筹。在英语中,几乎都用Mr.+姓称呼男性,Miss+姓或Mrs.+配偶的姓来称呼女性,关系比较亲密的或者是爱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名,而职称+姓氏或名这种称谓形式一般常用于对皇室成员、政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和军界人士的称谓。如President Clinton(克林顿总统),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Pope John(约翰教皇),Judge Jackson(杰克逊法官)。一般常见的职称或职业+姓氏的称谓是Doctor和professor。如Dr. White(怀特博士),Dr. Smith(史密斯大夫)。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在汉语中,出于礼貌,我们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用“叔叔”、“阿姨”来称呼与父母的朋友或与父母同辈的陌生人,这种用法在国外少见。如果一个外国朋友参观我们幼儿园的时候被小朋友叫“阿姨好”的时候,她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4. 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喝点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5. 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6. 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普通话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Englis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
  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7. 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李四接电话。”“我是张三,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8. 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9. 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 student:Mr. 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 yes. 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0. 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冲突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我们回避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形成以自我民族文化传统为中心的心理定势或偏见,都会造成交际的障碍或失败。同样不同的文化在交际的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了解自己,也要学会文化适应,寻找交际的共同习俗。
  
  参考文献:
  [1]青海教育.2004年第9期.
  [2]肖巧玲.浅议英汉称谓语所映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English Address Forms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XIAO Qiao-ling.
  [3]王国凤.浅议英语教学中英汉交际文化中存在的语言差异.南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英汉 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