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和实践_如何提高个人创新能力

  摘 要: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把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到教研活动中,从自身做起,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数学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数学课堂教学。本课题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力求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究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本文首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作了简单的阐述,并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具体介绍了“创设情景――启迪思维――积极参与――结合生活”几个教学环节的课题实施步骤,最后简述了实践的收获,并对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作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探究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改实验已成为眼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焦点。但课程改革的实验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而是一个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教育改革和实践过程。它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21世纪的人才是创造型的人才,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素养,而且应具有独立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由应试教学转化为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是在课堂教育中。
  另一方面,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农村初中生中似乎很难实施。农村初中生的普遍现象,就是学习欲望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主动参与意识浅薄,缺乏探究创新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认为农村孩子的这种需要在其内心深处也是有的,只是受家庭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这种需要被封闭起来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用恰当的措施将其挖掘出来。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把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到教研活动中,从自身做起,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使他们从中得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概念界定
  
  1. 创新品质就心理学概念来说是指有利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从事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活动所需要养成的基本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知识品质、智力品质、个性品质之总和。也可以简单地表达为“同创新实践活动联系紧密直接、相关系数较高的基本品质的集合”。数学课堂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一般是指思维主体的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性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品质及想象力等几个方面。
  2. 独立性思维品质是现代创造活动的高度的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创造人才从事现代创造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具体来说,独立性思维品质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而提出自己的独创见解的能力,是对于原有理论的严谨审查和持之有效的怀疑和判断能力,它也是一种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和已经积累的经验教训,独立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发散性思维品质是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素养和思维能力。这种思维品质不受过去知识的束缚,不受已有经验的影响,从各个不同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散性思维品质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征。在学生的创造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品质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4. 想象力是在原有的形象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品质中的实在因素,是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设计师,是直觉和灵感的源泉。“创造”一般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递进实现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
  因此,创造性思维训练,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素质。
  
  三、具体操作过程和措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听好一堂课的关键。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的情趣和意志领域,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开展各类有趣“活动”进行教学,从而变枯燥为有趣,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可以使教学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故在备课时,笔者都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有时也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或时事政治。如在上“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时,先出示如下情景:刚过去不久的10月12日是一个全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日子,这一天,神州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到太空,17日,聂海盛和费俊龙两位宇航员成功着陆。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演示)。接着问:“大家是否思考过:在草原上我们是怎样找到两位宇航员的?他们的位置又是怎样确定的?(大家既激动又好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确定位置的方法。”学们带着这种好奇心来完成这个探究过程,整堂课都很积极、活跃,效果当然不言而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堂课也如此。但备课毕竟是一种预设,活生生的课堂少不了随机应变。比如,在某次教学调研活动中,突然有几位领导进教室听课,学生们顿时鸦雀无声,非常紧张,而这节课又是学生们最怕的应用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于是一上课我就问大家:同学们喜欢春游吗?答案是肯定的。再承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有关春游的问题,若大家解决得好,我们就组织一次春游活动。顿时,学生们兴奋不已,刚才的紧张感全抛于脑后了,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会说话了:老师,你快出题吧!紧张、恐惧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
  (二)启迪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解决数学问题,作为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其重要的特点是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当主体接触的问题难以入手时,思维就不应停留在原问题上,而应将原问题转化为另一个比较熟悉、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解决,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比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举例”这一节中,我对教材中的例1进行了大胆的处理,选用了开放性例题如下:一农民要给一块稻田用氨水施肥,计划需要纯氨的质量分数为0.2%的氨水50千克,现农机站只能提供纯氨的质量分数为0.1%和0.3%的两种氨水和水(足够)。请你帮助他设计配制方案?拿到这个题目后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我先举了个生活中的常例。
  师:大家在用餐时盐是少不了的调味品,比如,一碗汤,在制作时一般要放盐,尝一下还不够咸,就――
  生:再放一点盐。
  师:若太咸了,就――
  生:再加水。
  师:若你面前有两碗汤,一碗太淡,一碗太咸。
  生:把两碗参和了,可以调到自己适宜的口味。
  师:那么这个咸的程度用我们所学数学知识如何表示。
  生:纯盐的质量分数。
  师:很好!刚才大家说把咸淡两碗调和,那么调和后的那碗汤的纯盐的质量分数有何特点呢?
  生:介于咸淡两者之间。
  经过一段小插曲,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求知欲望也更高了。先由小组讨论、归纳,得出方案:1)用0.1%和0.3%的两种氨水调配;2)用0.3%的氨水和水调配;3)三种材料都用。接着给予一定时间书写解答过程,然后选两个不同方案的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实物投影,与大家交流。对于方案3,一开始大部分学生认为算不了,数据不确定。但一会儿也起了议论:
  学生1:如果把一种确定了,那么另外两种也能确定。
  学生2:对,但是0.3%的氨水最多只能取100/3千克。
  学生3:而且0.3%的氨水至少要取25千克。
  结合这几位学生的回答,答案很完美,其他学生也茅塞顿开。
  另一方面,有些数学问题的难,难在综合题,其相互关系越复杂,其综合难度就越大。因此,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应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笛卡尔曾经说过,他决心遵守的思维规则之一是“把我所考查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因此,我在解题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把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尽量转化为若干个原来已经较为熟悉、掌握的小问题,使问题更趋明朗化,最后达到问题的最终解决。这样,既探索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过程中,学生尝试了解题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三)积极参与,体验实践乐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师要善于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以及创造的机会,而最大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满足每个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让其动手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让其插嘴,使其感到心理自由,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争论,让其说说另外的问题思路、解法……学生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愉悦,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志和力量。如在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一节中,根据初中生空间想象能力薄弱的特点,课前布置学生按要求自己设计,裁剪粘贴,用硬纸板做一个立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强化了形象感知,进而对具体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再在课堂上展开所制作的立方体,互相交流,发现答案并不唯一,通过合作,总结出共有十一种方法,并将其归类: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己一番手脑并用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长久,运用灵活。
  (四)结合生活,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价值。
  数学教学不但要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体现出学习的价值性,当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趣的、亲近的、有价值的,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比如上面讲到的那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在学生们的渴望中出示问题:航坞公园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所列,某校初一(5)班、(6)班两个班共104人去游航坞公园,其中(5)班人数较少,不到50人,(6)班人数较多,有50多人。经估算,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应付1240元;如果两个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省不少钱,问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
  
  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分小组来分析题意,讨论解题方法。最后归结出如下的解题过程:
  解:设初一(5)班有X人,初一(6)班有Y人,根据题意得:
  x+y=10413x+11y=1240?摇?摇解得?摇?摇x=48y=56
  答:初一(5)班有48人,初一(6)班有56人。
  在学生们解出问题、兴趣高涨的前提下,再提出如下问题:假如一瓶饮料3元,空瓶回收价为13个1元,聪明的你能出一个点子盘活这1240元,让两班学生都有门票和饮料吗?请你简要说明一下你的好点子,给予一定时间思考、讨论。
  有同学说:“先买饮料,那么104人则需要3×104=312元,发给每位学生,喝完之后把空瓶回收,则回收价为104÷13=8元,剩下的总款为8+1240-312=936,刚好够104人每人9元的门票。”
  这个问题提出后,马上又有一组的学生反驳:“这样不好,因为刚到航坞公园就每人发一瓶饮料,并且要喝完回收,纯粹是为了这道题目的答案,似乎没有实际意义。饮料应当是在航坞公园中游玩时边玩边享用的,而不应当像是在完成任务似的在门口就把它灌完。”
  这时我刚想抓住这个机会加以引导,马上就有一位平时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指出:“老师我有办法。1240元要既买饮料又买门票只相差8元,如果由老师(或同学)先垫上,同学们不就可以把饮料带入航坞公园了吗,同时我们应该教育同学们喝完饮料不要随手乱扔,必须带到门口兑换,这样既符合实际意义,又可以对同学们进行一次环保教育,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这位学生的发言博得同学们的共鸣,得到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们情绪高涨的情况下我紧接着提出如下问题:“假如(5)班想要单独买票,请你帮他想出一个比较经济的购票方案(简要说明)。”
  许多学生几乎异口同声:“13×48=624元。”
  同时我也看到有一位平时比较内向的男生没出声,还在专心算着什么。“还有更省的方法吗?”我话音刚落,这位男生指出:“如果(5)班的同学买51张,则应按团体票即每张11元购票,这样只需11×51=561元,比买48张票624元来得便宜。”大部分学生马上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同时也有学生提出:
  “(5)班只有48人,为什么要买51张票呢?”
  “反正这样合算,管它多几张呢?”
  “我们可以把这三张票送给(6)班呀。”
  “或者再转卖,那就更合算了。”
  “……”
  我一直鼓励学生做出大胆的想象。其实这是属于一个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也是一个数学对策问题,它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知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造与创造。
  四、收获和反思
  (一)收获
  1. 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就某一问题主动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而且很有成就感,解完一题,往往意犹未尽,渴望着下一个挑战。从而带来了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有了心理期待。
  2. 实施本课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探究性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相互协调活动中,构建了学习主体,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竞争意识、主动精神明显增强,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3.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下表是在历次重要考试中本班本学科的几项指标与校年级平均情况的比较:(本班是笔者在04学年第二学期接的班)
  
  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上课注重学习方法,又善于思考,所以学生主动提问、答问有创见、动手操作、知识迁移等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不仅促进了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提高。同时为他们以后的创造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表是在历次重要考试中本班的几项总分指标占校年级(10个班)的人数:
  
  (二)反思
  1. 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一直是课题实践的软肋所在。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每堂课学生都能提出一些问题,但能提出问题的往往集中在一半的学生身上,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也善于提问,还须在今后实践中不断探索。
  2.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任务之间的冲突。创造性思维品质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选择多种方案去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几何证明和生活中碰到的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数学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作保证。虽然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已实施了新课标,但因为考试制度不变,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任务时,一般都是紧密联系考试大纲和中考要求,完成课时目标中所规定的知识点,很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拿出很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所以如何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又不影响当前的课堂教学任务,笔者感到难以协调,这也是笔者目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3. 课题的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素质要求。首先,要树立创新的、主体的教学思想,要把培养创新人才视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将学生视为真正的主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质。其次还要有正确的数学教学观与数学教学质量观,并使之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创新地教。这就要求教师本人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学方法,要善于突破,大胆尝试、质疑和创新,注重把各种创新思维训练融汇到课堂教学中。再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打破了我们几十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教学常规和教学形式,让我们的教育经历了一次改良和重构。在新课改的教学课中,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能主动提出数学问题,并主动探求知识,解决问题。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播、发展知识,还在于孕育和发展社会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通过新课程的改革,我们的数学课有了温暖的人性和情感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在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中处处充满着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新课程标准.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周明星.思维创新与创造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
  [4]李秉德.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5]段继扬.智力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推荐访问:数学课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