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阅读理解中的语境意义的构建

  摘 要:在国内语篇分析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阅读课的教学探索,但人们却很少把这一理论与语篇实例分析相结合。本文通过对《逃学记》的语篇分析,探讨了这一理论与外语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新思路。
  关键词:阅读理解 语篇分析 语境
  
  引言
  
  在阅读理解中,对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篇章的理解程度。人们对阅读理论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阅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2)阅读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3) 前两者相结合的交互理论。在自下而上的阅读方法论的指导下,人们对于语篇的理解常常采用以句子结构分析、词汇讲解为主,忽略了语篇的意义。而自上而下的阅读方法则过分强调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而忽视了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而交互理论在于能够弥补二者的不足。目前,语篇分析被越来越多地用于阅读教学,其原因在于它不但反映了交互理论的思想,更主要的是它把语境也纳入到阅读理解的研究中。
  
  一、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
  
  现代语言学以索绪尔语言学为开端,经历了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的功能语言观、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到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到伦敦语言学派所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伦敦语言学派的代表人之一,韩礼德建立并发展了系统功能语法,这标志了系统语言学的诞生。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首先继承了以他的老师弗斯为首的伦敦学派的基本理论,同时它又吸收了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沃尔夫的某些观点。因此,韩礼德的系统语法理论体系可谓集众家之所长。
  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语言被看作是意义和形式的集合体。也就是说,语言首先是一个意义系统,而形式是在语言这个意义系统中用来体现意义的结构或符号。因此系统功能语法对语言的描述是,语言主要表达三种意义:概念意义、交际意义和和语篇意义。概念意义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对世界(包括自然界和内心世界)的精力、看法和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人际意义是指用来与别人交往,建立或保持与别人的关系,影响人的行为,表达讲话的人的态度,改变别人的态度、看法等;语篇意义指用来组织语句和语段,把单个的情境、意念连接起来。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这三种意义又被称为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在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的基础上,系统功能语法又提出了语境理论。胡壮麟对于语篇结构的概括是,在语篇中共存在三种语境:1)上下文语境,即语篇内部的环境(即上文中我们谈到的语篇实体);2)情景语境,它可以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3)文化语境,它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属该社团的人一般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意义。在语篇中,这三种语境所包含的内容如下所示:
  语篇语境:纯理功能、衔接
  情景语境:语场、基调、语式
  文化语境:语篇体裁/语类
  值得一提的是,韩礼德(1994:xvii,xxii)曾明确地将自己的系统功能语法称作语篇语法(discourse grammar)。因为系统功能语法从一开始就把语篇作为语言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并把语篇分析理论的构建作为语言研究的目的之一(张德禄等,2005:224)。本文试图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利用系统功能理论来探讨阅读理解中语境意义的构建。
  
  二、对《逃学记》的语篇分析
  
  舍伍德・安德森的《逃学记》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因为羡慕邻居家一个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孩子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而自己导演了一幕逃学钓鱼的经历。其中不乏孩子的天真与无知,但也揭示了故事中父母与孩子,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从而使孩子在心理上对家人产生的隔阂并由此而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和无助。本文拟从篇章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探讨篇章结构的特点及篇章的主题。
  1.篇章上下文语境意义的构建
  在进入分析语篇之前,鉴于这个短篇故事的篇幅比较长,我们在不违反语义连贯的前提下把整个篇章分为五个部分,以每一部分作为相对独立的小篇章。这五部分是:第一部分(1-4自然段)上学路上;第二部分 (5-17自然段)在学校;第三部分(18-31自然段)回到家里;第四部分(32-49自然段)生妈妈的气;第五部分 (50-68自然段)去池塘钓鱼。
  1) 对《逃学记》的及物性分析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区别于普通语法在于,前者是以语篇为单位研究语篇的意义和功能,而后者以句子为单位重点研究句子的结构规则。由于语篇可长可短,长则达数万字,短的只有一个字,因此我们在语篇分析中就会涉及到对语篇在整体结构上进行分解的问题。韩礼德把这个分解过程表示为“及物性”,即由各种过程、参加者和环境因子构成的及物性。韩礼德(1985;胡壮麟等1989)认为人们思想中要反映的主观世界不外乎是六个过程。这六个过程的发生涉及到一定的实体(即参与者)、时间、空间和方式(环境因子),这就是及物性。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一般由动作动词体现。它要求的“动作者”(Actor)和动作的“目标”(Goal)由名词或名词性词体现。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关系过程指的是各实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前者指“a是x的一个属性”,后者指“a是x的认同”。
  行为过程指生理活动过程,如笑、哭、做梦、呼吸、叹息、咳嗽、打喷嚏等。行为过程在韩礼德早期模式中放在物质过程范畴之内,后来他注意到行为过程与物质过程有一个根本的区别,物质过程要求两个参与制,行为过程只要一个,即“行为者”。
  言语过程原放在心理过程的范畴之内,因在及物性特征上也有较大差别,在新的模式中被单列一项。它指通过讲话等言语活动交流信息的过程。这类过程要求的参与者最多,如“说话者”,“受话者”,“讲话内容”等。存在过程表示事物的存在,只有一个参与者,即一个存在物,故不同于关系过程。存在过程往往出现于对景物的描写,或游记中。
  在对《逃学记》的及物性分析后,我们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对上述语篇的及物性分析,首先,我们发现在《逃学记》中物质过程的比例总的来说是最高的,而关系过程在各个语段的分布比较均匀,这些符合叙事体小说以叙事为主、突出客观描述的特点。其次,在B和C中,表示物质过程的事件词明显少于其他三个语段。仔细分析发现,B、C 语段物质过程虽然有所减弱,但它们的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和行为过程却明显高于别的语段。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就心理过程而言,这两个语段都暗示了“我”做了大量的心理活动,其内容主要是围绕“我”是否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这一话题,通过词汇衔接来体现就是:B段的(I kept on crying) and it worked all right――then I felt better-I could get along better――I must have done some thinking――I decided――I had a feeling that――I didn’t like it at all;C段的I thought I’d better not――that frightened me――the thought frightened me――then I felt better――I feel better――hadn’t paid much attention to me――not...(come up) to see me 因此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我们知道了“我”逃学的借口。
  2) 就行为过程而言,这两个语段中的词汇衔接链进一步证实了“我”患了风湿性关节炎的可信程度:B 段的hurt――began to cry――ache all over――I did(=ache), too――kept on crying――limped painfully――kept on limping――ache again;C 段的I might die――suddenly die――stop beating――beat pretty hard――ached worse――ache――ache
  3) 此外,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一种因果关系:在词汇衔接链中还体现了另一个话题――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缺少关爱和理解,如B 段的mother or my brothers and my sister Stella might laugh――I began to hurt and ache again――not pay much attention――not see me――ache again;C段的die of it ―― not care about that (my death);E段的a shout went up――began to cry――I cried――a long time before I heard the last of the inflammatory rheumaticsm――the aching now I had 而且当矛盾发展到这一环节时,“我”原来身体上的痛已经转化成难以愈合的心灵上的痛了。这也是这个短篇故事的主题所在。
  2.对《逃学记》的情态系统的分析
  在及物性分析中,我们看到D、E段之间的相似性很多,所有过程几乎都很接近。但在实际阅读中,这两个语段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情态空间量值。情态表达说话者在陈述和疑问中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有效性所作的判断,可是情态系统所要作出的判断只能表达肯定与否定这两极之间的中间程度和状态,如可能性的大小和意愿的强弱,而不能到达肯定和否定的极点。这种肯定与否定这两极之间的中间程度和状态可以用下面的量值表来加以衡量:(Halliday, 1994:76)
  
  因此,我们在对D、E段的情态系统进行统计后,得出的结论是:E段很少出现情态意义系统,这表明它所表达的肯定和否定是绝对的;而D段中的情态系统词语的出现频率要远远大于E段,这说明这段语篇所表达一种可能性的大小,也就是说它所预示的可能性是相对的。 (见图a与图b):
  
  3对《逃学记》的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
  在《逃学记》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应用主要以词汇衔接和指称衔接为主。在对及物性的分析中,我们已提到了词汇衔接在烘托主题中的作用。在本节讨论中,我们将讨论指称衔接在语篇意义构建中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指称衔接清晰地呈现了故事中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语篇中有两个主要的指称衔接链:1)“我”的指称衔接链,标志着语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2)“母亲”的指称衔接链,如mother-she――mother-she-she等。这两个主要指称衔接使“我”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而像父亲、兄妹的指称衔接虽然不多,但也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
  
  二、情景语境意义的构建
  
  在《逃学记》中,语场的建立是围绕“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展开的,这也是篇章的主题。在第一部分上学路上,作者以叙述的方式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把“风湿性关节炎”这个中心话题向读者进行了交待。也为下一步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第二部分在学校,通过“我”在学校的表现使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延伸;第三部分回到家里,揭示了“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以及母亲本人因忙于家务而疏于和自己的儿女进行沟通的事实。第四部分生妈妈的气,通过“我”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来展示我的内心矛盾。这一部分的内心活动符合了儿童意识流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故事场景的转换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呈现出无规律性和跳跃性发展趋势。第五部分去钓鱼,是故事的高潮也是结局。这一部分暗示了我从快乐的巅峰(钓鱼的快乐之旅)跌入了失落的低谷(因为“我”失口说出了自己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而被淹没在家人的一片嘲笑中的境遇)。
  《逃学记》中人物活动的范围因场景的变化而变化。全文对话的形式很少,很多思想都是通过“我”的内心独白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整个故事情节虽然揭示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但并不是通过彼此的对话这样直接的表达方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我”的观察及内心感受等间接的表达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就语式而言,人际关系的体现以“我”的内心独白为主。这种特定的交际方式决定了读者必须从上下文中寻找线索并构建语境意义。同时在整个故事语篇中这种特定的语式也恰恰揭示了故事主人公与家庭成员之间产生情感隔阂的根本原因所在――他们之间缺少更多的直接的话语交流。
  语旨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表现为“我”通过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来达到获得家人关注的目的,也就是说,“我”认为自己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并因此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怀;这一希望落空后,进而去钓鱼并以此发泄自己的怨气;特别是当“我”因为钓到了一条大鲤鱼回家,在家人中倍受关注并找到了自我时,又因“失言”而又饱受奚落。在这个故事中,对话这种直截了当的交流方式非但没有促进“我”和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反而加剧了彼此之间的误解。
  
  三、文化语境意义的构建
  
  就体裁而言,这是一篇叙事体短篇故事。但作者在情节安排上却颇费心思:首先,关于“我”是否真正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这一事件自始至终作者都没有明确说明,而且读者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在文中苦苦寻找答案;其次,故事情节的发展虽然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但其中也不乏插叙的成分,从而使得整个故事情节略显凌乱,这恰恰是儿童跳跃性思维的体现。
  插叙构成了篇章结构的主要特点。例如,第一个插入的情节是“我”和哥哥Irve在昨天放学回家的途中打赌赛跑的一幕,细心的读者会从中发现这才是“我”浑身疼痛的真实原因,而风湿性关节炎只是“我”的一种无知的推断而已;第二个插入的情节是母亲抱着邻居家溺水的孩子奔跑的情景,这一幕的描写衬托出母亲是一个善良而又充满爱心的劳动妇女形象。因此她对自己孩子缺乏关爱也是事出有因的。总之,插叙和顺叙两种写作手法的交织最终使故事情节完整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结语
  
  韩礼德(1994)指出,系统功能语法对于外语学习而言,它们之间是互补的。也就是说,我们利用系统功能理论进行语篇分析的前提是必须弄懂篇章的结构和意义;而我们在利用系统功能理论分析语篇过程中,又更深入地理解篇章的语篇意义。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据,分别从语篇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入手,对《逃学记》进行系统的语篇分析。通过对篇章语境意义的分析,读者会很快归纳出篇章中揭示故事主题的各种词汇衔接链以及更好地掌握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境含义,从而为改进外语阅读教学提出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德禄等.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语境 阅读理解 构建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