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9年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摘 要:本文指出,情感教学是一种能够使学生情知共进、全面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并论述了情感教学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是个性化教育的切入点,是高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应在情感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丰富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关键词:《科学》教学 情感 情感教学 实施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的双方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而,教学活动的目的虽然是传递认知信息,但又自始至终贯穿着情感因素。“情知交融”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在认知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情感因素充分发掘教学的潜能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科学》课则更需要实施“情感教学”,运用积极的情感因素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科学》课中实施情感教学的意义
  
  1.情感教学是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必由之路
  由于受斯宾塞“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思想的影响,科学课长期以来过于重视科学知识的教学,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种重知轻情的教学模式导致所培养的人在科学情感、科学精神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欠缺。在《科学》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推动他们积极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诱发他们对待科学事物的积极态度,培养他们区分真理与谬误的能力,进而树立起独立、探索、献身等科学精神,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2.情感教学是科学探究深入开展的助推器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因为缺乏兴趣和毅力,往往是消极被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如果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和失败,容易半途而废。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兴趣,创设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同学关系,营造积极、富有激情的教学情感氛围,使学生获得胜任、自信、成就感等良好情感体验,都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克服困难,将探究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3.情感教学是科学知识掌握的润滑剂
  传统教学侧重从单纯的认知角度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水平,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学生认为《科学》课枯燥、单调,对《科学》课产生了厌烦情绪。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也降低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殊不知,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始终贯串着两条线索,一条是认知线索,另一条便是情感线索。人在任何活动中都伴随着情绪、情感现象,它的两级性(正情绪、负情绪)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同样,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也总是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之中。因此,如果在认识活动中融入情感教学,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情感而对学习,就会出现情知交融,以情促知的局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掌握的水平。
  
  二、《科学》课中实施情感教学的方式和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认为:知识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识。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但从目前《科学》课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仍然重视科学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情感教学。在《科学》课创新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情感教育,师生要建立起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1.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亲和力”。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喜爱一位教师,同时会喜爱他所教的那门课程,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教师爱学生,学生也喜欢自己的教师,那么这种情感便会迁移到教学上,使学生也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其内在的心理潜能,使认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而不良的情感则会抑制、干扰学生各种认知过程,使已有的能力也无法获得正常的施展。教师对学生赋予深厚的感情,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对他的信任,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信与自强,学生在情感的强烈感染下,释放学习激情,发挥聪明才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是一种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暗含期望的情感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信任和期望中感受到爱的温暖,激发了智力和情感的多重发展,学得自然勤奋刻苦踏实。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但都有显著和提高,而且个性健康、活泼、求知欲望旺盛,师生间的感情也特别深厚。期望是一份无限的动力,激发了师生双方的情感投入,促进了教学和情感的明显发展,因而颇受教育界的推崇而长盛不衰。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激趣。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注重认知方面的传授,而且要善于运用情感因素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同时,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表情把知识展现给学生,达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引发学习兴趣之目的。例如我在讲解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时,为了说明欧姆定律中所提到的“通过”的电流、“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都是指同一段导体而言这个问题,形象地把同一段导体及同一段导体中的电流、电压、电阻比喻为家和一家人的概念,注入感情色彩,使科学概念拟人化,贴近生活,易于接受。又如,我在讲解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现象时,设计了这么一些问题问学生:①平时用的铅笔芯是什么做成的(估计学生回答是用铅做成的),②铅笔上标的几B和几H是什么意思(估计学生答不上来)。然后就这些问题作了简单回答:铅笔芯是不同比率的石墨粉末和粘土粉末混合而成的。“B”是英文“Black”的词头,意思是“黑”,这里表示石墨;“H”是英文“Hard”的词头,意思是硬,这里表示粘土。“B”和“H”前面的数字表示它们的含量,石墨和粘土含量不同,铅笔的硬度和黑的程度也不同。结果公布后,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我们太无知了,经常使用铅笔,而笔上字母意思都不知道,真惭愧。”在介绍石墨的用途时,又问:“你们知道怎样保护铁锁吗?我有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取一段铅笔芯弄成粉末,将粉末从锁孔内撒入,使粉末分布到铁锁的各个零件上,这样锁就不容易生锈了,并且使用起来更灵活。”这个常识性的介绍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出一股无穷的力量,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让学生体验快乐,以乐融情。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快乐的情绪引导快乐的行动,产生快乐的效果。首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求,成功情感体验会对学习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而失败体验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厌学情绪。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平等相待,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对于后进生要多给予关注、鼓励和表扬,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多鼓励表扬,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快乐,以进一步获得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提问时要分层次,要因人而异,以保护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作用,营造和谐快乐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当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关心和热爱、积极的期望,就会有一种受到信任、激励的快乐情感体验,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合作性至关重要,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灵活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问,教会学生会问,教师愿意被学生问,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快乐充满课堂,将欢乐情感传染给每一位。
  总之,情感因素在新课堂中非常重要,快乐、热爱、主动的积极情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有兴趣的自主合作学习,有助于实现新课改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卢加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叶亦乾,何存适.梁宁健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黄红发论情感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4]王北生教学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5]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探索 初中 实践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