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贴近生活 凸显学习主体|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现有的教材虽已考虑到了知识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接轨,但毕竟数学知识有极强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对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有些东西总还有些摸不着边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挖掘数学知
  识的原型,再现知识的由来过程,精心组织每堂课,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笔者在此谈一些体会。
  
  一、捕捉生活原型抽象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 从身边发生的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电脑打字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电脑打字比赛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一个数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去商店买东西付钱的情景,学生很容易理解多付了钱要找还这个生活中的常识,这时教师在教学如:357-198=357-200+2时,学生自然马上理解了为什么要“+2”的道理,并较快地掌握了这类题的计算方法。
  2.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实际探究概念形成过程。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
  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1. 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后,让学生做个“小小管道工”,创设情景:小明家要接自来水,可怎么与自来水主管道接通呢?请画出设计图。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加强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多数学生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可是旗杆这么高,有谁能爬上去呢?再说这样做又很危险。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当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了吗?学生想出:旗杆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测量出了旗杆的影长,算出了旗杆的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旗杆高的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或:旗杆高:竿长=旗杆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潜在的创新能力。
  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上了一堂实践活动课《可能性的大小》,由抛硬币猜正反面引入,层层深入,得到计算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其实质是求出现的次数与可能出现的总次数之间的一个比率。课堂上我和学生还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教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教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教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切实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去做的。

推荐访问:贴近生活 凸显 主体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