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码未映射怎么解决 从《大街》的乡镇形象看其映射的美国问题

  摘 要:《大街》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成名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作者通过描写闭塞、保守、狭隘的乡镇形象来揭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存在的弊病,因此其作品也成为美国在“自我发现”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关键词:刘易斯 乡镇形象 美国问题
  
  在以往美国作家的笔下,乡镇是乐土,是伊甸园,而城市才是真正的万恶之源,因此他们喜欢美化乡镇生活,并让城市作为反衬,以使美丑在对比中显现。但刘易斯对于乡镇的生活真相是了解的。当就读于耶鲁大学的刘易斯放假回到家乡索克镇时,立即感到镇上气氛沉闷、压抑,居民的生活呆滞僵化,他开始关注小镇所发生的种种事件,揣摩人们的心理性格。当他用批判的眼光来审察美国乡镇的生活时,他发现昔日有关乡镇生活的美好联想纯属虚构,于是他以索克镇为原型写下了《大街》。在小说中,他就自己所熟悉的美国乡镇生活和新型的中产阶级,为读者描绘了富有特色的中西部大草原,刻画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小镇居民的群体形象。
  更重要的是,小说《大街》彻底粉碎了美国乡村小城镇生活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印象,通过戈弗草原上美丽纯洁的卡萝尔的眼睛,揭开了中西部小镇温情脉脉的虚伪面纱,暴露出小城镇的闭塞、狭隘和保守,而这些也是美国各地城镇都有的陋风恶习。作者通过妙趣横生的譬喻和大量的细节描写映射出美国二十年代初的社会教条化、实利主义和拜物主义、文化局限、狭隘保守以及盲目自大等社会弊病,并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批判。
  
  一、社会教条化
  
  首先是通过肯尼柯特医生的新娘卡萝尔的眼光看“戈弗草原”的城镇外形:房屋的建筑计划完全服从此时此地的现实需要,没有一丝一毫的审美观,修建得马马虎虎,极不坚固,游客无不感到腻味。
  不仅建筑物如此,乡镇里的人也是这样:“小镇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呆板单一,缺乏灵感;人们举止言谈,无不呆滞迟钝;而且,为了得到别人尊敬,精神上就得受到严格节制。这是一种满足的情绪……就是弥留之际的死者蔑视自强不息的生者那种满足的情绪。”当卡萝尔大胆征求锯木老板对利润分成的看法时,埃尔德先生吼声如雷地做了回答,这时候“所有在座的人都正儿八经、节奏一致地点头赞成,如同橱窗里面陈列着的活动玩具:有逗人发笑的中国清代官吏、有法官、有鸭子、有小丑等等,门一开,一阵风吹过,这些玩具浑身上下就左摇右摆起来”。又比如卡萝尔的丈夫威尔・肯尼科特医生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他是作为卡萝尔的对立面出现的。威尔虽然是名实干家,但他和戈镇人一样,染上了“乡村病毒”。他注重实利,自满保守,墨守成规。他觉得,戈镇是个理想的地方,戈镇人是天底下最好的人,因此,威尔对教条化的乡镇生活感到心满意足。在这里,几乎人人都把愚昧无知引以为荣。凡是“有智力”,或是“有艺术素养”,或是按照他们所说的“自炫博学”的人,反而都被视为自命不凡的、道德有问题的人,他们的观点也会被视为异端邪说而遭到指责。而美国当时的社会教条化就十分严重,处处看起来都是大同小异。人们把对周围环境的遵从当作一种美德,而原因是这种遵从会让他们有安全感,一旦离开群体生活,他们就会感到惶恐不安,然而这种盲目的遵从让他们的思考和娱乐的能力也丧失殆尽。
  
  二、文化局限
  
  戈镇里人们不仅思想感情单调刻板、麻木不仁,而且对于文化的观念也是固执守旧,盲目自大,附庸风雅。比如戈镇举行的妇女读书会是久恩尼塔之流的年轻少妇自炫学问渊博而组织起来的所谓文化团体,是戈镇上流社会这座“高楼大厦”上的一道“彩绘飞檐”,无疑是一种点缀品,妇女读书会在讨论英国诗歌问题时,上自莎士比亚、拜伦,下至丁尼生、吉卜林,然而不到半天工夫,就算“研究”过了,可以一劳永逸地标榜有“诗意”了。这些精通家务的年轻少奶奶式的人物“认为自己对于文化嘛,好像已经撒上了一把盐,腌过了,就像火腿一样可以挂起来了”。
  戈镇文化局限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对卡萝尔为改变小镇上的文化生活所做出的种种行为的抵制。小说中卡萝尔对落后的社会习俗和沉闷乏味的文化生活进行挑战,她满怀激情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动:她把操办新婚暖房晚会作为一次打击戈镇极端缺乏娱乐生活状况的机会;在妇女读书会上,她教给人们如何欣赏文学作品,而不是把朗读诗歌当作自炫学问渊博、附庸风雅的一种途径;为了改善戈镇文化生活,她还主张上演萧伯纳的戏剧,并开办公共图书馆,重建市政厅的大会堂。然而,这些均遭受到戈镇保守势力的攻击,并被视为异端。而这里映射了美国社会同样存在对于文化的附庸风雅和保守局限。
  
  三、实利主义和拜物主义
  
  戈镇小城里的人们信奉的是赤裸裸的物质主义,任何事情都是从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他们一味地疯狂追求金钱、地位和享乐。这些都与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相联系。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远离美洲大陆,美国经济在二十年代初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工业发达,财富暴增,迅速超越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势下,商业、金钱笼罩了一切,到处都谈论着金钱,到处都展现着金钱的威力和魅力,人与人之间相互攀比阔气。社会的真实情境被富于幻象的浪漫色彩装饰,因此戈镇的人们所体现出来的实利主义和拜物主义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狭隘保守和盲目自大
  
  戈镇表面平静,背后处处潜伏着杀机。小说中两个次要人物是小镇封闭保守的直接受害者。一个青年女教师遭到解雇被迫离开戈镇,连校务委员会也明白,她没有做错任何事,她的错误就是太年轻,太富有生气,这死气沉沉的地方容不得她。镇上的另一个反叛者是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的迈尔斯・比约恩斯坦。当他的妻子和孩子得伤寒死后,他悲痛地离开,但镇上谣言四起,说他虐待逼死了妻儿。狭隘保守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卡萝尔的眼睛和行为来体现的。初来戈镇接触镇上的人们时,她发现他们不能容忍任何新思想和新作风,每个窗户后面都有人偷看,每个房门后面都有窃窃私语。戈镇人麻木、僵化和自大,只沉湎于一种空洞虚假的乐观之中。这种令人窒息的保守,杀人的流言,显示了小镇内在的凶残。这种流行在乡镇的病毒,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自己的抗体,抵御任何外来的触动现状的新思想。虽然卡萝尔年轻幼稚,她的目标模糊抽象,使得她施行的一些改革也难免浮于表面,但是小镇还是很难容忍她,人们对她不是抵制就是嘲笑,镇上的人众目睽睽注视着她,议论她,批评她的一举一动。她希望给小镇带来生气,举行别开生面的晚会;她同情女佣因此对她略微慷慨,而这些都招来了莫须有的指责。原本积极向上、热情奔放的卡萝尔,满心希望成为泡影。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刘易斯写的虽然是乡村小镇生活,但实际上泛指整个美国,反映社会生活的背景十分广阔,这一点作者在《大街》中的题词中也写得十分明确:“这是一个座落在盛产麦黍的原野上,掩映在牛奶房和小树丛中,拥有几千人口的小镇――这就是美国。我们故事里讲到的这个小镇,名叫‘明尼苏达州戈弗草原镇’,但它的大街却是各地大街的延长。”因此,刘易斯笔下的《大街》不仅仅是对美国乡镇的批判,更是对整个美国社会的问题和弊病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参考文献:
  [1]辛克莱・刘易斯著.潘庆龄译.大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2]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聂珍钊.外国文学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陶洁.灯下西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美国 映射 乡镇 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