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差异词汇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知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文化因素始终隐含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即使是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其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因素而受到限制。因此,本文通过对比英语教学中的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涵义、日常生活、社交礼节、性别、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来探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合文化知识于英语教学中,以导入文化的适度性,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词汇教学 涵义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包含于语言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作为一种语言教学,英语教学要关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
  习英语。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1]。
  各民族在语言中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相通的,这主要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反映到语言中,就提供了语言交流的可能性。在英语和汉语中便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汉语中有“披着羊皮的狼”、“同舟共济”、“吠犬不咬人”和“血浓于水”,英语中恰恰也有相应的“wolf in sheep’s clothing”、“in the same boat”、“Barking dogs don’t bite.”和“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2]
  另一方面,各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和思维方式赋予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对各自的语言也形成了不同的编码和使用方式。例如,“龙”是汉语中一个很有文化负荷的词,它的英语对等语是“dragon”,可是实际上“dragon”在西方和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用法。汉语中的“龙”象征着权利、尊严和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却代表着魔鬼与罪恶.,并且在英国,“dragon”常被用来形容“凶恶残暴的人”。又如,中国人认为碰到猫头鹰就会倒霉,所以汉语中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一说,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而西方人认为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如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3]。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体模式[4]。
  
  二、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英语教学,笔者发现不少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语、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单词和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对于文化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几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即使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今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cow”,把“凡人皆有得意日”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这两例的正确形式为as strong as a horse, Every dog has its day[3].
  
  三、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中、英文化差异
  
  1.字面意义和涵义
  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在语言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解释为:“一个收入低、没有受过教育、不懂礼貌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主要指贫农和中农。在社会主义主要指集体农民。再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是“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懂英语的学生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3].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判别
  由于社会或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个国家的大众话题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可能成了十分敏感的题目。如见面打招呼。在中国两个老朋友相遇,挂在嘴边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你吃过饭了吗?”如果在英国,听话者会误解你要请客吃饭呢。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去啊?”或“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5]再如,在中国要问对方年龄是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但到了西方,它几乎是一件禁忌,是属于个人的隐私。
  3.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以please“请”为例。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2]。
  在汉语中的致谢答词是“不客气“或“不谢”之类,它们相当于英语中的You are welcome,Not at all或Don’t mention it。汉语中也有“没关系”或“不要紧”之类的答语,它们相当于英语中的That’s all right或That’s okay。如果把汉语中的“没关系”和“不要紧”译为It doesn’t matter 或Never mind加以套用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两句话是对致谦语的回答用语。汉语中“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句客气话常被用作致谢答语。如果在英语中说This is what I should do或It’s my duty,英美国家的人听了会觉得十分奇怪。
  4.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用词也有区别。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来区分性别;比如“公牛”、“雄鸡”、“母鸡”等等;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的称呼,小动物也另有名称[4]。具体请看下表:
  
  当然,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自然现象名称来区分雌雄。而是用 male和female或she,he再加上原名。比如:female panda母熊猫,she-wolf母狼等。
  5.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感情色彩差异
  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请看下表:
  
  
  四、注重文化意识,提高英语词汇教学
  
  综上所述,语言因文化相通得以沟通,因文化差异需要学习。要实现民族间语言的交流,除了掌握正确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外,还必须学会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英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传播文化知识。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归纳中西文化差异,适时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进行,这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讲授必要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要肩负起语言文化的教育任务。如果在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学生将无法习得纯正的语言。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5.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5]陈申.语言文化教育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中英 英语词汇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