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学生思维的策略及要求]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启发学生思维要做到:巧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讲究“布白”艺术,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采取不同课型,诱发兴趣等。
  关键词:语文素养 启发思维 策略 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启发学生思维是教学的主旋律,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
  启发学生的思维,关系到学生语文水平、语文素养的提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启发学生思维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根据特定情境设计一些极具针对性、启发性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激发、激活学生的思维。[1]
  在教《苏州园林》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了苏州园林图画美后,提问:“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苏州园林是美的,怎样让它更美,更有活力与情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在园子里放些可爱的小动物,有的说在池沼里再停放古色古香的船只,有的说在园子里亭内摆放古筝等乐器等等来增添园林的古典魅力,……同学们的思维异常活跃,积极讨论交流,产生许多新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学中如果能深入钻研教材,抓住问题的关键,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就能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课堂。
  疑问、矛盾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置疑问难,创立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探索思悟。他们或用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谬等等。
  
  二、讲究“布白”艺术,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
  
  布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2]教学布白艺术是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3]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不是把道理讲满,而是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诱发学生以自己的灵气补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诗画合璧的佳作。文中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图画,这些图画由景及人,在浓浓春意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课文最后用三个比喻句颂春作结,这三个比喻句又和“迎春图”中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比喻句着重用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那么,这三个形象,即“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又各自象征了什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又给了人们什么启迪呢?这些问题可完全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启智慧之门,畅所欲言,从而填补空白,使虚的变成实的,使实的更加充实。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问题,效果远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好得多。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唯恐学生不懂不会,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被动地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惟有化实为虚,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这些知识不重要,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吊学生胃口”的手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采取不同课型,诱发兴趣,启发思维。
  
  不注意教材的特点,经常采用讲读课型,忽视其它课型,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乏味之感,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说:“原本很生动,可读性很强的文章,老师们却把学生教得昏昏欲睡。因为在课堂上,老师把精美的语言、文章看成是手术台上的尸体,拿着冷冰冰的刀子,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肢解、解剖,然后对学生说:看――这是心、这是肝……把一篇有生命力的文章解剖掉了,活生生的孩子们的思维也变得支离破碎。”如果课型设计多样化,学生就会有新鲜感,学习兴趣也就会随之而来,从而带动了思维的发展。比如阅读指导课型、讨论课型、多媒体课型、实践课型等等。
  在教《变色龙》一课时,依据课文在人物语言描写上颇具特色这一点,采用了分角色扮演的课型,这就要求有语言、有表情、有动作。教学之前,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各自的台词,掌握各自的角色。这样,在讲台前出演的时候,奥楚蔑洛夫那种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嘴脸就活灵活现于学生们面前,使课堂气氛热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难想象:如果教师把这篇文章一讲到底,即使讲得津津有味、唇焦舌干,效果必定也很一般。
  总之,不论采取哪种课堂类型,都要本着启发学生思维的原则,否则,就成了死教死学,学生的灵气教没了,教师的耐心也教没了,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还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性要求:
  一是适时适度。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要求当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适时而教,便如“时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的深度要适中,广度要恰当,量度要相应,做到恰到好处。
  二是反馈强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作出相应的控制调节。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所作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相反的,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的错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用艺术的眼光,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惟如此,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民宪.创设情境教学的实践和探讨.引进与咨询,2005年第7期.
  [2]吴征辉,刘楠.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第3期.
  [3]叶长文.再论教学布白的艺术.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10月.

推荐访问:启发 思维 策略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