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大学生宣讲团深入城乡传播政策理论

 1 大学生宣讲团深入城乡传播政策理论

 省市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鼓励高校服务地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组建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市全会精神大学生宣讲团,广泛深入城乡开展宣讲,成为市政策理论宣传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品牌。

 一、科学谋划,强势启动,一支特殊的宣讲队伍应运而生 宣讲活动成立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高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成员。经过先期调研、精心论证,对遴选大学生宣讲员的标准、数量、方式等作出具体规定。在地域定位上,力争境内每个村(社区)安排一名大学生,做到宣讲全覆盖,不留空白点。在人员选拔上,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优先,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参加过各类比赛并获奖的学生优先。精心组织形势政策、基层情况、宣讲内容、宣讲技巧、人际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培训,打造出一支有信仰、懂理论、有激情、擅表达、有责任、受欢迎的青年学生宣讲队伍。

 2014 年 1 月 6 日,以“崇尚红色,送信回乡”为主题,以“知民情、爱家乡、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的大学生基层宣讲活动正式启动,一场近 6000 名大学生参与、影响辐射达数万人的宣讲活动就此拉开帷幕。

 二、科学定位,丰富形式,一种全新的宣讲方式成为品牌 宣讲活动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科学化、有地域特色、操作性强的组织管理模式。

 一是角色定位:宣讲员+志愿者。要求宣讲团成员做“送信

 2 者”,发挥大喇叭的作用,把党的好政策宣传到广大农村田间炕头;做“践行者”,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乡情、民情,在实践中把对“中国梦,我的梦”,“中国好,我才好”,“中国强,我必强”的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作为“红色信使”向基层群众宣讲的同时,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积极征求、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助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把政策理论宣讲与志愿服务有效结合,真正做到宣讲员走到哪里,志愿服务就带到哪里,正能量就传递到哪里。

 二是内容定位:普通话+地方 话 。大学生宣讲团在深刻理解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真人真事,对宣讲内容进行大众化、口语化的改造。宣讲员既说“普通话”又说“地方话”,既讲“大政策”又讲“小道理”,把中央和省、市全会精神与农村、社区实际问题和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既让广大群众爱听,又实用。

 三是形式定位: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宣讲员根据不同对象,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创造丰富多彩的宣讲形式。他们或通过召开村民会议、乡村广播、办宣传专栏、发放宣传材料等传统方式进行宣讲,或利用 ppt、QQ、微博、微信和网站等现代信息化方式进行宣讲,或发挥自身多才多艺的优势,用快板、说唱、绘制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进行宣讲。多样化的宣讲方式,生动鲜活的语言,群众身边的事例,增强了宣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建章立制,高效管理,一支不散的团队薪火相传 宣讲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探索建立起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宣讲这一新载体、新形式持续相传,成为“铁打的校园不散的团”。

 3 各高校 成立 领导小组,明确 一名校领导作为 组长 ,校宣传部、学生处、社科部、团委负责人为成员,校团委书记任宣讲团团长。明确总辅导教师,加强对宣讲团的理论指导和培训。强化日常培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学习与学生党员干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加大骨干培养力度,吸收优秀博士、硕士成为宣讲团骨干,充分发挥其理论宣讲播种机的功能。建立高校形势政策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周末课余社区志愿服务四位一体的联合教育机制。结合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和农村(社区)基层党校建设,建立宣讲团定点合作单位,构建覆盖农村、城市社区的网络阵地。宣讲内容与当前时事政策、社会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及时更新。如结合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着手部署暑期大学生“群众路线”宣讲活动。

 宣讲团 形成了 良好的宣传引导机制。开设“大学生宣讲团”官方微博,每名宣讲员通过个人微博进行关注并参与互动,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网络上展示宣讲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在日报、电视台、燕赵都市报等媒体开辟专栏,加大媒体对大学生宣讲团的宣传力度,发掘培育先进典型。通过报纸、网络报道和拍摄微电影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宣讲团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为大学生宣讲员随时随地、长期宣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推荐访问:城乡 典型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