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生语文习作水平的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生作文中存在的内容空洞、结构混乱、缺乏衔接等问题,提出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培养学生的作文衔接意识、引导学生抓住联系突破写作瓶颈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作文 表达欲 衔接性 联系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6-0069-0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语文试卷来看,作文分数占比向来最高。尽管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条理清晰、主旨深刻的作文,但是很多学生的作文依然存在内容空洞、结构混乱、中心不突出等问题,“学生害怕写作文”的情况长期存在。针对初中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教给学生完善作文结构、充实作文内容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从而写出好的作文。

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即便经过了6年的语文学习,有的学生依然害怕写作文,认为写作文是一件劳心费力的事情。其实,学生不缺乏写作文的能力,只是没有表达的欲望,即便是写作水平稍差的学生,当他们心中充满情感时,也能做到下笔千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学生“表达欲”的问题,将学生写作的潜能和表达欲激发出来。

(一)捕捉灵感,激发表达欲

钱学森教授说:“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写作灵感的诱发离不开生活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积累素材,存储信息,获取丰富的生活积累。当学生写作时,头脑里积累的材料信息就会变成写作灵感,自然有话可说。

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单元重点是习作“激趣”。学生学习了本单元的写景诗文后,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用笔抒发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在周围的事物上,如自然风光、校园风景、家庭生活、农事劳作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回忆自身生活经历,再从具体的事物展开联想,将印象深刻的事物记录下来,抓住令人难忘的瞬间,进而构思作文。

一天下午,笔者来到教室,发现学生们没有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午读,而是围在一起看一只蜥蜴。看到老师进来,他们才极不情愿地回到座位。从学生的眼中,笔者知道他们还想继续观察蜥蜴,只是不得已才终止了这一行为。看着学生们失落的眼神,笔者没有要求学生继续午读,而是将这只蜥蜴“请”上讲台,和学生一起观察。在观察蜥蜴的时候,笔者趁机问学生:蜥蜴长什么样?它有什么特点?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关于蜥蜴的知识讲给大家听吗?对于这些问题,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蜥蜴的身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头、颈、躯干、尾巴;有的说蜥蜴的眼睛和听力十分发达;有的说蜥蜴体型小,身体扁平,四肢短,但脚趾有强大的吸附力,十分擅长攀爬……学生们说得津津有味,笔者趁机迁移话题:我们近距离观察蜥蜴,看到了它的外形、特点,可是还有很多人没有见过蜥蜴,你认为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像我们一样了解蜥蜴呢?

“用笔写下来。”学生说道。

“好,现在请大家将自己看到的蜥蜴用笔记录下来,看谁写的蜥蜴令人过目不忘。”笔者适时引导。

类似这样“意外”出现的写作灵感,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对学生而言,基于“灵感”的写作从来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教师时常抱怨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实际上,这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阅历有关。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写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缺乏阅读积累和生活阅历,仅靠凭空想象,很难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很多時候,看似平常的事物,在学生眼里却是新鲜的、有趣的,这是因为学生在观察这些事物时思维是活跃的,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写作的灵感。倘若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学生便能写出内容充实、情感充沛的作文。写作灵感会很快消失,教师要及时把握,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二)科学命题,激发写作激情

教学作文时,教师通常的做法是结合语文单元习作主题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要求写作文,至于作文题目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学生缺乏写作表达欲,写出来的作文更多的是凭空想象,脱离实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唤起学生的创作激情,科学命题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所出的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给人以启迪,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尽情地抒发情感。

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主题是“发挥联想和想象”。完成单元课文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作文题目《海,蓝给自己看》让学生写作,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海为什么要蓝给自己看,而不是给别人看?再将其引申到为人处世上:我们做事情是做给谁看?我们要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学生思考问题,展开联想和想象,找到自己想写并且能够写的话题和内容。科学合理的作文命题,能够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发学生的表达欲,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选材,丰富作文表现形式。

一个好的作文命题,能够让学生在写作时将心中的“意”与笔尖上的“文”结合起来,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好的作文命题必须鲜活、生动。教师在命制作文题时,要了解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并且有话可说,有文可作。其次,好的作文命题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丰富的想象余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作文题,利用作文题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而不是带着“老师让我写作文”“我在完成作文任务”的心态写作文。

二、培养学生的作文衔接意识

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需要将心中的所思所想转化为语言文字,但是很多学生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行文缺乏逻辑、文字跳跃性强,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学生作文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作文也需要过渡和衔接。一篇好作文,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需要运用字词句将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使前后文自然紧凑,条理清晰,意脉连贯。因此,在教学作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作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写出逻辑严密的作文。

作文中的衔接主要是指段落与段落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连接与转换。作文中常见的需要衔接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时间发生了变化;第二,地点发生了改变;第三,从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第四,在叙述的时候需要进行插叙或追叙;第五,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作文中的衔接如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将上下文段落、前后文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学生在写作文时常用的衔接方法是段落衔接、句子衔接和词语衔接。

培养学生的作文衔接意识,掌握作文中段落、层次的衔接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语感,熟悉文章的架构和内在逻辑。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出现衔接的地方,明白衔接的内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衔接方式、达到了什么效果。比如,文本中的时间先后顺序衔接一般运用“以后”“明天”“几年过去了”等时间性词语作为过渡;文本段落或层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衔接方式通常运用“因此”“所以”等表示连接性词语作为过渡;文本前后层次或段落之间有递进关系的,连接方式往往使用“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作为过渡。学生要学习衔接词汇的正确用法,将其运用于作文当中。逻辑衔接词对于语篇的逻辑走向具有提示作用,能够让语篇的层次和脉络更加清晰。学生掌握了逻辑衔接的方法,在写作文时就可以適当地使用这些连接词,写出逻辑清晰、层次感强的作文,避免出现表述单一或重复叙述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作文衔接意识。首先,教师要制定作文衔接评价标准,不要给予学生“逻辑混乱”“衔接不紧密”等宽泛性的评价,而要给出具体的评判指标。比如,在词汇衔接方面,是否恰当运用词汇连接前后内容;在逻辑衔接方面,是否正确使用逻辑衔接词语,文段、层次之间的联系是否具有内在关联性,联系是否紧密。其次,围绕学生作文中的衔接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互相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作文中出现的衔接问题,指出衔接不佳的原因,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意识到作文衔接的重要性。经过训练,学生会逐渐认识到作文衔接的重要意义,具备作文衔接的意识。

学生明白了写作中的衔接关系,写作文时就会有意识地架构文章,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层次分明。

三、引导学生抓住联系突破写作瓶颈

学生在写作文过程中常常遭遇写作“瓶颈”,难以继续写下去。出现写作“瓶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阅读积累不够,词汇匮乏;有的是写作时不会有序组织素材,写作时东拉西扯,主题不突出;有的是思维混乱,整体思路不清晰,不知道接下来要写什么。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联系”深入思考,发散思维,拓宽写作思路,突破写作“瓶颈”。

(一)抓住联系,由小及大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当学生遭遇写作“瓶颈”时,教师不妨利用事物普遍存在联系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一个事物置于不同的情境中,由点及面,由小及大,在不离题的情况下扩大写作范围。

以作文题“一盏灯”为例。有的学生看到作文题目就开始犯愁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刚写几句话就文思枯竭,有的学生没有考虑作文的中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学生遭遇写作“瓶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世间万物都存在联系。请你思考这盏灯可以放置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使得周围的事物与它产生怎样的联系?”学生经过思考,有的认为这盏灯可以是夜晚的路灯,有的认为这盏灯可以是教学楼里的楼道灯,有的认为这盏灯可以是救援施工队员头上戴的探照灯,有的认为这盏灯可以是国防线上雪地哨所里的灯……学生获得启发后,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动笔写作,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一盏灯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你能说一说不同情境中的这盏灯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吗?”有的学生由夜晚的路灯联想到了路人的笑容,有的学生由教学楼道里的灯联想到了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有的学生由施工救援队员头上的探照灯联想到了希望,有的学生由国防线上雪地哨所里的灯联想到了哨兵用青春热血守护万家灯火……经过这样的“联系”和联想,平常的事物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学生就能写出不一样的作文了。

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还不够,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二次引导:“面对这样令人动容的一盏灯,你有什么想法?请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经过思考,有的引用名人名言表达情感,有的使用诗句结尾抒发情感。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思路更加开阔,写作就变得容易了。

(二)抓住联系,由浅入深

当学生面对较为抽象的作文命题时,容易停滞在“破题”阶段,不知道如何破解作文命题,更不懂如何组织作文材料。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作文命题进行层层剖析,由浅入深,厘清写作思路。具体而言,就是围绕作文题目,先指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再通过问答的形式去除流于表层的内容,抽丝剥茧,找到作文主题的内涵和意义。

以作文命题“成功”为例。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先请学生说一说在某次合唱比赛中大家都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再说一说获得合唱比赛第一名的原因。大部分学生都能描述合唱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找出合唱比赛获得成功的原因,如“永不言弃就能成功”“成功源于努力与坚持”等。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其他班级的同学也努力了,也坚持了,也拥有永不言弃的精神,为什么他们没有获得第一名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一步思考,发现有可能是合唱比赛的服装选得好,有可能是修改了几处和声,有可能是因为大家的精神面貌特别好……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合唱比赛获得第一名的原因,找到“成功”的秘诀。破解作文题目,要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直至深刻理解主题内涵,方能写出有创意的作文。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教给学生捕捉写作灵感的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同时要强化学生的作文衔接意识,帮助学生突破写作“瓶颈”,拓宽写作思路,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作者简介:冯启荣(1975— ),广西陆川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初中作文 打开思路 放飞个性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1期)2017-02-05初中作文教学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分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6年11期)2017-01-14初中作文分层教学初探学周刊·中旬刊(2017年2期)2017-01-11小议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未来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5期)2016-12-23漫谈初中作文教学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9期)2016-10-20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6期)2016-06-30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考试周刊(2016年37期)2016-05-30学生写作情感培养策略探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6期)2016-04-26

推荐访问:习作 初中生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