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构建儿童数学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进行了整体构建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尝试,主要从三方面着手:1.聚焦学科本质,构建融会贯通的数学课程;2.打通多元学习资源,构建拓展课程;3.打通学科壁垒,构建主题融合课程。从而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落实儿童数学教育理念。
  【关键词】整体构建;儿童数学教育;课程
  课程实施是落实学校育人理念的主要路径。几年来,我们一直提倡一种儿童立场的课程观,即课程的设置应基于儿童的成长发展以及现实生活的基础,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充分的准备;通过友善的课程设置,实现理性知识和个性经验的融合,让儿童感受和体验生活,培养其掌握和选择未来的能力,给儿童注入成长的基因,用友善奠基生命底色。
  为了更好地落实儿童数学教育理念,团队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进行了整体构建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尝试。在尊重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化开发与实施,同时关注学科拓展、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了“三级”数学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可选择性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路径,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如何整体构建数学学科课程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一、聚焦学科本质,构建融会贯通的数学课程
  为了让国家课程更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和特点,我们在国家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依据北京市区小学课程设置方案,根据各年级特点,通过对数学课程进行学科内部的横向、纵向的结构化梳理,完成了對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合理置换与整合,同时又在“课程纲要—单元设计—核心课时”的系列深化中,完成了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构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做好教学内容的横纵梳理,实现学科课程的有效统整
  为了促进教师对学科知识点的明晰与内化,了解各领域各知识点及内容的呈现顺序,我们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对北京版1~12册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教材的梳理,使我们最大程度地了解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及知识的呈现顺序,也促使我们开始思考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众多知识的学习,从而给更多的实践和体验式学习留白,这也是我们要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开始以核心内容为主题,加强了学科知识的内部整合。
  【案例】乘法口诀跨单元整合。
  北京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第五单元的知识都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这两个单元在知识层面上有紧密的联系。对这两个单元进行连贯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认识,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乘法和除法(一),主要包括乘法、除法的初步认识,2~5的乘法口诀,口诀求商以及乘、除法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等内容。在2~5的乘法口诀教授中,通过具体情境的导入,在观察、计算、找规律等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归纳2~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第五单元表内乘法和除法(二)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6~9的乘法口诀,借鉴2~5的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借助直观模型,探究6~9的乘法口诀。主要运用了方格图模型。
  第二部分为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突出乘法与除法的联系,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建立乘法口诀与乘法、除法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学习乘法和除法的竖式,并认识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关系。这部分教材分以下三个层次安排,第一层次:掌握除法问题的特征;第二层次:综合应用,进一步体会应用乘法口诀求商;第三层次:竖式计算乘除法。
  第三部分为混合运算,综合应用乘法和除法解决问题。认识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依据跨单元整合的思考,在第二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6~9的乘法口诀。
  经过这样的整合后,学生对学习乘法口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热情也有所提升,能有效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同时,学生从整体上研究乘法口诀表,更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对知识的掌握更系统、更连贯。
  这样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为基础性、结构性的教学内容与生发性内容的联结提供可能。
  (二)重构目标体系,促进课标到课堂的逐层落位
  新课程改革推出的学科课程标准中更多的是相应学段的最低学业水平要求,而不同的课程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有适合本校实际的系列化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基于这一需求,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科课程目标细化的研制为载体,确定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的细分目标,确定的依据应是学科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使之为学科教育教学服务。为此,结合学校培养目标,我们在对教材进行横纵梳理后,又对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和梳理,形成学校的教学目标体系。尝试着借助课程纲要的再设计,来完善各级目标体系,使之成为从课标到课堂的逐层落位的重要途径。
  【案例】以四年级“相遇问题”为例,我们自上而下梳理了以下目标体系。
  l课标要求
  1.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l全册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相遇问题、植树问题、和差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和教师引导,初步形成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应用意识、创新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l单元目标
  1.理解并掌握相遇问题、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推荐访问:构建 教育课程 实践 思考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