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点亮课堂


  摘 要:与2003年课标相比,2011年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新增了一项体现创新精神的重要建议,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这是一项全新的具有鲜明指导意见的建议。课堂教学是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只有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锐意创新、勇于创新,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备课理念;思考兴趣;课堂管理
  下面我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我自信,我能行”为例来谈谈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构建生态课堂。
  一、更新备课理念,精选教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启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形式。
  【案例】在教学“我自信,我能行”这节课时,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我改变了教材内容中的呈现方式。把教材最后拓展天地中的“自信就能成功吗?”的内容转移到第一个学生活动中。
  师:看了毛遂自荐的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自信者的故事?
  (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材料)
  师:同学们阅读了“最美舞者廖智”、孙杨、丘吉尔的故事,他们除了是自信者外还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成功者。
  师:请同学们探讨:只要自信就能成功吗?走向成功需要什么?
  通过师生共同谈自信者的故事,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自信的人容易成功,从这些成功者的奋斗经历中可以看到成功还需要勤奋、毅力、计划等。将拓展天地中的内容放到新授内容的第一部分,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
  二、优化提问,激发思考兴趣
  首先要把握梯度提问,提高提问的思维性。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句话的意思是提出的问题应难易适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一味地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学生回答不上来更没有时间思考,就增大了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降低了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
  【案例】在这节课上,“自信=成功?”是一个难点,一开始自己备课时的设计较为简单,直接对学生提问,对初一的学生而言面对这样的问题就出现了“冷场”。
  后来在同组老师的建议下,让学生先做选择题“自信的人就能成功?”然后再做填空题“要获得成功除了自信还需要哪些其他品质?”并给予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
  这样的修改将一个难题分解为两个梯度,第一个问题给学生鼓励,第二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此外,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自我学习的主体。教师提出问题时应注意自己的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保持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创造之情、铸就创造之才。
  【案例】在导入新课部分时我与学生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爱看视频吗?
  生:喜欢(异口同声、大声欢呼)。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视频小故事,不过要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给这个故事起个题目。(2)故事主人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品质?同学们能满足老师的要求吗?
  生:好。
  在课堂伊始采用生动对话的形式向学生提出课堂要求,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迅速拉近了师生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高效课堂管理,培养自律精神
  新课程提倡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为了体现自己的“课改精神”,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但缺乏有效管理的学生活动注定是失败的,小组自由探究时学生讲废话的有,无所事事的有,全班交流时学生还忙着找资料,我与个别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无暇顾及课堂纪律,造成无序的课堂。在教研组活动中,我认识到课堂管理不仅仅是约束、控制着学生有碍学习的不良行为,更要通过制订规则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
  【案例】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前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
  1.以4~6人为一组,组内成员围绕“中心话题”分别发表自己的观点;
  2.组内记录员记载各成员发言的关键词;
  3.组内发言人向全班交流组内谈论结果;
  4.小组活动由各组组长负全责。
  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要求,有事可做,有话可讲,不仅课堂纪律得到了保证,也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独立思考和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
  四、着眼生成,力求问题的开放性
  如果教师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预案向前推进,西平八稳,预设性目标是完成了,但教学过程中伴生的生成性资源就容易被忽视。而这些生成性资源,有的恰恰是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形成的,是他们最真切、最直接的所思所惑,也蕴藏着他们的需要、问题和困惑。如果能及时捕捉、善于利用,有助于及时答疑解惑,启迪思维,有很强的针对性。
  【案例】本节课中在谈到“自信是成功的积累,成功越多越自信的时候”,有同学提出:“成功让人骄傲,失败才是成功之母。”面对这一课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我没有及时地抓住,错过了一个激发学生思维、打造开放性课堂的机会。现在想来面对学生的这一疑问,我可以让学生开展谈论:自信是成功的积累还是失败的积累?当然在学生谈论过程中老师要筛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信息,更要把握课堂节奏,引领正确价值导向,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激荡思维,启迪思想。
  五、创新结尾,升华情感
  结尾新,学生回味无穷。平时上课,大多数教师都会采取巩固练习的方式结尾,这样的设计实用性强,但有时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怎么每次都是这样的结尾呢?
  【案例】在“我自信,我能行”一课中为了强化学生的自信意识,我请学生在激昂音乐的伴奏下大声朗读了一段励志的话语: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自信催我行,努力才能行。
  能正視不行,也是我能行。
  今天若不行,明天也能行。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
  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认识到一堂优质的生态课,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在形式、内容、教法、学法上都必须要创新,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生机盎然,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
  誗编辑 李建军

推荐访问:点亮 课堂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