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多轮”校本教研形式的探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本人教学理念的不同差异,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不同,种种的因素,必然导致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多轮”成为了我们探究的校本研究形式。这种教研形式能最大限度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更快的成长。
  一、“同课多轮”的基本内涵
  “同课多轮”是基于师本教研的考虑,以教学理论为支撑点,以教师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学研究为着力点,以教学案例为着手点,以教学评论为着意点的一种教研方式。它是教师为了解决相同教学问题,达到相同教学目标,遵循相同教学规律,依据相同的课程标准,针对相同教材课题,相同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现有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采用新的教学构思、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实施途径,追求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状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系列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同伴参与课堂观察,进行比较反思的研究系列活动综合而成的一种教研形式。
  “同课多轮”的基础是“同课”。“同课”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一样的,教学目的大体相似,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会“同”。 同课是基础,多轮是发展、是深化。无论怎样的“多轮”,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的。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让教师在“同课多轮”教学研讨活动中,教有所获。
  二、“同课多轮”的基本类型
  从活动范围上,有校内的“同课多轮”,也有大学区内的“同课多轮”。 同课多轮既可以用于校本研究,也可以用于大学区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
  大学区校际“同课多轮”,是体现学校间的教育理念,代表课堂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具有总结性、示范性、推广性和学习性等特点。大学区校际“同课多轮”课观察比较的主要视角是:观察比较授课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等。听课者在比较观察和研讨中,认同创新性,探讨和反思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与实效性,促进听课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修正和提升。对大学区校际“同课多轮”课教研活动,我们重点要精选课题,创造使各种教学理念发生碰撞、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让同课教师展示亮点和特色的条件。要淡化“打擂台”意识,使“同课多轮”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三、“同课多轮”的操作方法
  作为一种教研形式,同课多轮既可以用于“同唱一首歌”式的课例研究,也可以用于教师个人的行动研究。其基本的流程可以是确定主题、定课备课、上课观课(第一轮)、说课议课、上课观课(第二轮)、改课议课。
  (一)确定主题(课前行动)
  每一次“同课多轮”都要有一定的旨意,才能有的放矢,有果可摘。根据教学进度,研究确定一个主题或有着一定示范作用的课题。在平常的“同课多轮”中,可以从三个角度确定主题:从平常教学中颇受大家争议的或者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中寻找主题;依据教改热点,确定主题;根据本校正在研究的课题确定主题。
  (二)定课备课(课前行动)
  发挥年段教研组团队的力量,作好备课前研讨活动。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如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意图和编排的指导思想等。按新课标要求,学生的思想状况、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及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明确凭借教材要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哪些学科能力和良好习惯,掌握哪些学习方法,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老师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交流自己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把过去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设计教案。主题确定后,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凭借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根据教研组内讨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筛选,开始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想出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预案。这一过程是教师个体独立备课过程。在独立备课中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个体潜能来设计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课。
  总体说来,要做到学生情况要明、教学目标要准、教学线索要清、教学资源要精、过程关注要全、学科特色要显。
  (三)上课观课(第一轮上课)
  先请一位省市骨干教师依据主题,带着课前的预设和方案,为大家上第一轮研讨课,其他教师用心听取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随着课堂的演绎,随时记录课堂上的得与失,便于下一轮自己上课及时跟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课议课(课后行动)
  “同课多轮”式的教学研究,大家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听课后请执教老师说课。上完这节课的骨干教师反思自己授课过程中的得与失,引发出教育教学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请参与听课的所有的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学生活动等方面对这两位教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多侧面、深层次进行剖析,挖掘闪光点和不足,进行反思、总结、重建。
  (五)上课观课(第二轮上课)
  在前期第一轮骨干引路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第二轮上课。同样是这节课,请两位青年教师授课,就是想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能够产生“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一条路,从而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让全体教师踏踏实实地经历了“寻找主题——理解教材——独立设计——集体研讨——比较创新——课堂实践——总结提升”校本教研过程,并在研讨中取得共识,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六)改课提课(议后行动)
  通过前两轮课的磨合,执教老师在听取了大家的建议之后,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并把成功与失败的教学片断摘录下来撰写教育后记、教育日志、案例分析,同时结合教师们的评课建议,对自己的教学预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教学预案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四、“同课多轮”的功能作用
  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同课多轮”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
  为教研补充一种活动方式。“同课多轮”贴近我们教师的教学实际,有利于构筑校本教研新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的内涵。
  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同课多轮”来反思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进而达到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能的目的。“同课多轮”有利于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比较来选择更好的授课方式、选择更好的教学素材,提升教学质量。
  “同课多轮”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方式,还需要我们在不断地摸索和探究中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东四小学)
  责编/张 鹤

推荐访问:校本 教研 探索 形式 课多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