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 要]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美称,从古至今,历来尚礼。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学生不注重礼仪修养必然殃及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讲文明、重礼仪的现象并不理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是我们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所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院校 礼仪素质 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礼仪,对个人来讲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艺术修养的外在表现;对社会而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社会公德的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纪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一个学校、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其成员和民众对礼仪的重视程度来体现的。欧洲旅游总会建议旅游者应该遵循九条基本准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你不要忘记,你在自己的国度里不过是成千上万同胞中的一名普通公民,而在国外就是‘西班牙人’或‘法国人’。然而,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礼仪失范的现象日益严重,小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不会问候、不会谦让、不会尊重师长,大至行为放浪等。这一变化令人瞠目,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和担忧。
  
  二、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现状
  1.部分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例如:餐饮、旅游、营销等服务性专业的学生,因为较系统地学习了现代礼仪知识,又受过专门训练及参与了社会实践,所以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有着良好的文明礼貌,他们能够做到“诚于中而形于外”。平时讲文明、重礼仪,遵纪守法,顾全大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待人真诚有礼,处事自然大方,不仅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如法国孟德斯鸠所说的:“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2.相当数量的学生文明礼仪比较欠缺。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行为举止是心灵的外衣。”但是有些学生由于缺乏文明礼仪的基本常识,只有礼貌之心,而无应有礼节、礼仪之行。在与师生交往、待人接物方面以及公共场所,不知如何以礼交际,显得手足无措。有的学生见到老师,或应付地叫一声“老师”便低头跑了,或羞涩地捂嘴一笑,或面无表情地喊一声“老师好”;来到老师面前或习惯性地手插口袋,或东张西望;如果坐着谈心,有的同学竟跷起腿坐,女生亦不知双膝并拢的基本要求;其现有行为与应有行为很不相一致。
  3.极少数学生不但起码的文明礼仪习惯没有养成,还在社会上沾染了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坏习气、坏习惯,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在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在图书馆的杂志、图书上乱涂乱画,开天窗,甚至偷拿、毁损;在公共场所勾肩搭背、大声喧哗;上课迟到早退;讲粗话、乱扔垃圾;口出脏话,经常寻衅闹事、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等等。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的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把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粗俗、陈腐的东西当作“新潮”,当作“标新立异”,“超人一等”。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却不知道尊重别人,难以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中这种受教育却没教养,有知识却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二)成因
  良好的文明礼貌修养,是经过长期有意识地学习、仿效、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这些职业院校学生礼貌礼节方面之所以出现难以尽如人意的状况。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也有一些孩子因为不擅社交,孤独无伴,形成了任性、内向、偏执等不良性格,缺乏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他们只关注孩子文化课的成绩,而不去或很少考虑儿女的文明礼仪教育,再加上相当部分家长自身礼貌修养的缺乏,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其子女进行这方面教育了。
  3.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文明礼仪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一些文化市场并非洁净之地,影视片中的某些不文明镜头、娱乐场所不正当的服务项目、甚至“黄毒”潜流的冲击,危害学生的成长。
  4.学校精神文明(包括礼仪)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目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育策略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各类职业院校是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在切实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养成讲文明、重礼仪的好习惯,不仅责无旁贷,而且是当务之急,因此把礼仪教育作为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相分离的有效途径。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乃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校园文明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课题。鉴于此重要性,我们对技工学校的学生进行了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把学生分成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制定了礼仪教育大纲和教材,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课时,在课内进行礼仪知识和技巧的讲授,同时在课外与团组织、政教处等部门以及家长、社区教育工作者一起联手开展了系列的礼仪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教师礼仪言行的示范作用。法国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在礼仪教育中,要求全校教师言传身教,做好表率,寓礼仪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一直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教师的素质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形象与教师的群体形象,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力、感染力、渗透力是极强的。作为教师,要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己的道理。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日常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中注重礼仪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成为礼仪教育的典范。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礼处世,以礼待人,学习勤奋,治学严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着装整洁,举止大方,展现出当代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与人格魅力。只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而且深刻领会礼仪在生活交往中的地位,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表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亲其师,信其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而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 也是文明社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教师进行礼仪强化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师德建设,制定教师职业礼仪规范,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广大学生树立楷模,发挥示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推荐访问:素质教育 礼仪 实践 职业院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