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漫话》谈洛克的礼仪教育思想


  摘 要:礼仪教育思想是组成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重要一环。在《教育漫话》中,洛克对礼仪教育的内容、方法及重要意义进行了集中的探讨。今天,重温洛克的礼仪教育思想,吸收其思想中的闪光点,对于我们结合实际寻找家庭礼仪教育的正确方法,普遍提升儿童的礼仪素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教育漫话;洛克;礼仪教育思想
  作者简介:王学璐,女,1990年2月16日出生,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以其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学说、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和绅士教育学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建立起了自己崇高的学术地位。在继承前人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洛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绅士教育思想,并在满足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需要的基础上,赋予了绅士教育以新的内涵。《教育漫话》一书作为其绅士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被誉为“标志着西方哲学、社会和教育思想的主要转折点”。书中洛克着重论述了道德教育在绅士教育中的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良好的教养或礼仪(civility,或译为礼貌)在绅士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价值。在他看来,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而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一、洛克礼仪教育思想的来源
  (一)注重礼仪规范的文化传统
  洛克礼仪教育思想的形成并不是无源之水,早在中世纪时期关于社交礼仪行为的记载已大量出现。当时,人们对于“礼貌”与“不礼貌”行为的界定通常与中世纪时期的社会状况相联系,多指宫廷社会的行为方式。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过去刻板的社会等级秩序开始发生松动。由于社会状况的变化,14世纪以后,关于礼仪问题的探讨虽然多来自于上层知识分子,但此时的礼仪概念已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和宗教团体,而开始更多的面向世俗大众,具备了一定的普遍化和大众化含义。卡斯蒂利奥内在其《侍臣论》中阐述了关于贵族得体品性的准则,他指出,“一位绅士应该松弛、平和、淡定、优雅而不矫饰,做任何事都能注重若轻,从容不迫”。伊拉斯谟也十分重视男孩的礼貌教育,他认为礼貌是男孩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身体的姿势、手势、服饰以及面部表情等都是一个人内在的全部反映。这种注重礼仪规范的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17世纪的英国,成为了洛克礼仪教育思想的文化基础。
  (二)新兴贵族的时代需求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社会已显示出了贵族化的特征。早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英国已有贵族存在,而后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贵族阶层的构成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到了文艺复兴后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的新贵族阶层从封建贵族中分化出来。在当时的英国,一个新富要想进入贵族圈子并非易事。接受贵族教育,具备特定的“贵族精神”是成为贵族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条件。这种“贵族精神”包涵着独特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不仅对人们的德行和知识提出了要求,还涉及社交礼仪的方方面面。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在其著作《文明的进程》中指出:在洛克的时代,“一个更加稳固的社会等级建立了起来。各种社会出身的人又重新形成了一个新的上流社会、一个新的贵族阶层。这样一来,究竟什么是统一的、好的行为便愈来愈成为问题。”作为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代表,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关于礼仪问题的探讨正是在延续礼仪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
  (三)哲学与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作为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开创者,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其坚实的哲学功底是密不可分的。他根据培根关于人的知识来源于人对客观事物的经验的唯物观点,对当时欧洲流行的唯心主义的天赋观念论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著名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白板说”。洛克认为,“人心是白纸”,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导源于经验”。 “人们单凭自己的天然官能,不借助于任何天赋的印象,就可以获得他们所有的全部知识。”因而,“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据此,洛克说明了后天教育的积极作用而肯定了教育的重要价值。
  在否定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之上,洛克运用经验主义方法研究了伦理问题,从而进一步否定了天赋道德的原则。在他看来,世上并没有普遍接受的共同的道德原则,“由于国籍、所受的教育以及个人的性情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思想上所想的和所接受的道德规则也是不同的,甚至‘良心’也不是天赋的”。人们所具有的善恶观念,不是人生来所固有的,而是儿童接受教育和感化的结果。因此,良好的礼仪作为“绅士的第二种美德”也不是上帝赋予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基于此,洛克提出了尽早对资产阶级贵族子女进行礼仪教育的主张。
  二、从《教育漫话》看洛克的礼仪教育思想
  (一)礼仪的涵义
  人们对于“礼仪”问题的探讨早在中世纪、甚至是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开始。罗曼民族(指意大利、西班牙及法国这一地区的人)的托马辛·封·齐尔克拉里亚在《有关宫廷礼貌的书》中首先以概念形式提出“礼貌”一词。“而当骑士阶层和作为一个统一体的天主教土崩瓦解的时候,‘礼貌’(或译为‘礼仪’)这个概念在西方社会里才有了意义。”17世纪,洛克顺应时代需求,从功利主义视角出发,赋予了“礼仪”更为丰富的
  内涵。
  洛克提出,“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在他看来,礼仪有外在和内在两层含义,内在的礼仪表現为对人们的善意与尊重;外在的则通过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举止表现出来。良好的礼仪规则的核心问题是对自己和他人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推荐访问:洛克 漫话 教育 礼仪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