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国情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


  摘要与时俱进,动态的把握和认识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国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反之,则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国情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情观 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37-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随着国情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过程。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理论的产生、确立和发展,无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每个时代的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每个时代的国情相结合,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胜利推进的保证。所以,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指导时,总是从中国社会的特定状况出发,牢固树立科学国情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一、认识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国情一般泛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所谓国情观,就是人们关于国情问题的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基本观点和基本主张。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思维为指导,才能形成科学的国情观。国情不是凝固不变的,对国情的认识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与时俱进,动态的把握和认识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居于基础和核心位置,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诚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这种“改变世界”的品格,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必须面对现实、思考现实、变革现实的理论。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坚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它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中心环节。无论从中国革命还是建设来讲,它的历史前提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有着很大差异。“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早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经历,一方面表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环境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如果简单地照抄照搬马列主义书本上的话语,或机械地模仿欧洲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是很难成功的;另一方面则提示,中国共产党人要想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一定要花力气认真地研究中国的特殊国情,了解中国实际,这才可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二、科学分析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
  国情认识的深刻程度和把握程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程度,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亦即中国的特殊国情,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只有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内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也是最先明确提出和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人。”在毛泽东看来,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特殊国情表现为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在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资本主义不够发达的俄国,而是发生在以农民为主体,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受若干帝国主义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正是通过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把它作为解决中国革命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从而准确找到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点和途径,正确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成功地把欧洲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民族性最为鲜明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必须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做出科学判断,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精辟指出,底子薄、人口多,百分之八十是农民,社会生产力落后,这种现实国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基本特点,是制定我国建设蓝图的基本出发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正确路线来自对国情的恰当估量,并为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铺平了道路;同时,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也使党对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这种认识已日益拓展和上升到从社会性质、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状态这个角度对国情的本质做出理论概括。这就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对我国国情最基本、最本质的认识,标志着我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深入和升华。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基本国情,邓小平才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没有终极的向前发展的运动。进入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社会范围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这既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又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众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我们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严治党,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同时,世界形势也发生了新变化即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第三次新科技革命浪潮,预示着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面对机遇与挑战,扎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出并精辟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理论飞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实践总是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总是需要理论的新解答和新探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头,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前进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开拓。

推荐访问:中国化 基石 马克思主义 国情 科学